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Barry Schwartz 談選擇的癱瘓 (英一B 02121213 黃樂賢)

Barry Schwartz 講述當人類生活中的選擇性大大增加時,一部份象徵著我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所愛,然而乍看之下似乎完美,但背後龐大的選擇項目卻在我們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
第一,當我們面對「選項爆炸」,人們發現做決定變得相當的困難,必須開始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做各項的檢視,久而久之讓我們的抉擇能力癱瘓,甚至漸漸忽視去做正確的選擇。
第二,即便我們做出了唯一的決定後,因為機會成本的關係,我們開始想像其他沒有被選擇的項目有多麼吸引人,這讓我們對自己做的決定感到後悔,滿意度下降,生活得不開心。選項越多,我們越是感覺到失望。
第三,當選項增多時,人們對選項的期望提高了,在當今社會中許多人因為一開始的期望過高,然而當期望與真實拿來做比較時(即便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我們仍然容易感到不滿足與失落,甚至認為原先評估過後做出的決定是錯誤的。

心得:
Barry Schwartz舉當醫療層面為例子,描述當生活中的選項變多時,個人自主權也隨之被強調,醫生看診的情形大幅地改變。基於「病人自主權」,醫生將許多診療選項之間的利弊得失詳細地傳達給病人,而病人此時必須面臨抉擇的難題。實際上他卻是把做出選擇的重擔與責任,從一個專業人士轉移到缺乏以學知識的病人身上若將上述醫療層面的改變放在政治選舉的層面何嘗不是如此,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然而如何選擇每個人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問題背後的複雜程度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因為檢視政治人物的政績與政見這中間需要耗費心力與時間「研究」。近來服貿議題便點出了此種現象,抗爭的群眾的行為強調一種「自主權」的伸張,要求政府退回服貿重審,在旁觀望遲遲未作表態地的人深深地被周遭的訊息提供者所影響,然而媒體所傳達的訊息真真假假、「懶人包」眾說紛紜,有待檢視。要做出真知灼見的判斷,便是將服貿原文條款一字不漏地仔細檢視與思考背後的利害關係,但這項「剖析大工程」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執行上必須有相當的專業知識背景,否則將耗費許多的時間與心力。
年底的選戰將近,我們依然擁抱著選舉制度,但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機制下的我們就必須有責任花時間精力了解候選人。除非我們都對選項感到麻痺癱瘓了,漠不關心,但這樣的沉默與冷淡或隨意地選擇,其實更容易讓我們自己受傷。

3 則留言:

  1. 請提供影片連結,謝謝配合!

    回覆刪除
  2. 其實我覺的醫生也有醫生的無奈畢竟有很多家屬在病患死亡後往往會有很多的不理智行為出現。雖然把重擔與責任,從一個自己轉移到缺乏以學知識的病人身上或許是不對的但是我想其實那也算是他們的自我保護吧!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有家人要保護要養而且也沒有人會願意讓人死在自己的手裡!但是沒有手術是沒有百分之百的一定會成功,總有那麼百分之一會失敗所以我想「病人自主權」是出於雙方的不信任造成的。醫生認為家屬會有不理智的行為而家屬(病人)也不完全信任醫生的治療方法。
    謝謝你的分享~ :)

    回覆刪除
  3. 「不信任」而造成「自主權」的觀點使我想起課堂上的一篇演講:
    (http://www.ted.com/talks/rory_stewart_how_to_rebuild_democracy?language=zh-tw#t-691420)

    在10:17處,主講人提及「誠實」在民主之中的重要性。他建議政治人物應該戒掉面對各式問題時,無所不答的習慣。他們應該誠實地告訴選民,某些政見是未來達不到的,甚至是不應該去做的。誠實的舉動可能帶來一連串的抨擊或批評,但我們不可否認誠實是信任的基石,沒有誠實整個社會勢必存在著不信任。在這種不信任感充斥的環境中,自主權可能變成一種惡鬥的工具,也可能成為大方向政策上的一大阻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