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psychologist Meg Jay has a bold message for twentysomethings: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your 20s are not a throwaway decade. In this provocative talk, Jay says that just because marriage, work and kids are happening later in life, doesn’t mean you can’t start planning now. She gives 3 pieces of advice for how twentysomethings can re-claim adulthood in the defining decade of their lives.
感想:
正值二十幾歲的我們,正處於一種已成年的自傲以及還有大把青春能揮霍的錯覺。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有「三十歲代表著新的二十歲」的說法,總認為二十歲至三十歲之前的這段時間應該拿來探索自己的未來,做多方嘗試的實驗,等到了三十歲之後自然就會穩定下來,一切會船到橋頭自然直。然而Meg Jay博士質疑此說法,她試圖體醒我們輕忽二十歲重要性的謬誤。對於這「黃金十年」,學界也提出了各種訊息:
- 「人生80%最重要的時刻都發生在35歲前,這意味著,10個足以影響你人生的重大決定、經驗及茅塞頓開的頓悟,就有高達8起會在30多歲前就發生。」
- 「初入職場前10年的工作和經驗將影響你日後的薪資所得。」
- 「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在30歲以前就已經和未來的另一半同居、交往甚至結婚。」
- 「人類大腦的主開關會在20歲左右時再次開啟,為邁入成年期做調整,也就是說,不管你想改變的是什麼事,『現在』就是你主動出擊的最佳時機!」
- 「我們人格特質在20來歲時的改變,比起其他年齡層的改變還來的多。」
- 「女性的生育力在28歲時達到巔峰,並在35歲後開始下滑。」
當下我們都會想著,對,沒錯,雖然現在還不夠好,但明天會更好,基本上這樂觀的說法並沒有錯,但卻是變相地催眠自己還有時間蹉跎,便什麼都少了用心去經營,不論是感情或者是自己的生活,若總想著「總有一天會更好的」,卻不把握當下馬上改變,那麼再如何美好華麗的想法也不過就只是自己一種虛幻的想像,缺乏實踐力便是不斷進行原地踏步。
Meg博士提出了三項建議給正值二十世代的年輕人:
- To forget about having an identity crisis and get some identity capital.
- New things come from what are called our weak ties.
- The best time to work on your marriage is before you have one.
我的解讀是:首先要放下自我的身分認同危機,這說明了要拋下的不是自我,而是拋下「去找尋真實的自我」這件事,因為自我是不斷形塑而成的,每一天每一刻,做了什麼,學習到什麼,思考的是什麼,這都決定妳會是怎樣的一個人。所以「尋找自我」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因為人本身就是瞬息萬變的,隨著外在環境還有心中不斷變化的思緒,什麼才是最真實的呢?唯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因此我們能做的便是努力成為自己想要變成的那一種人("Do something that's an investment in who you might want to be next. "),努力增加自我的附加價值,投資自我的同時便是替自己開拓了許多不同的小窗口,然而博士也說,並不是做無意義的投資,而是有意識的選擇。第二,Meg博士也指出跳脫熟悉的舒適圈的必要性,因為在舒適圈之外的弱連結,有時候卻往往成為新的機會,拓展妳的視野或是發現不同的自己。最後,博士以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家庭」問題說明,個人對於有意識的選擇與經營是多麼重要,如今社會轉變,許多人抱持著較為開放的態度對於婚姻,我也是這樣認為,總覺得結婚還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然而我也認同「尋覓適合共組家庭的人選」,並不是等到要結婚了的那一刻,才急忙地尋找一個對象,而是在這之前就應該不斷地調整自己,做好準備,婚姻是選擇家庭的關鍵,而這影響妳未來數十年的人生,要把它視為事業ㄧ般,不斷耕耘的。這便說出了當今某些年輕世代對於感情交友的態度,或許太過於隨意了,而這種不經意伴隨而來的是汰換率極高的伴侶關係,然而不變的是歲月流逝,卻怕後悔虛度青春,「30不是另一個開始,面對你已長大的事實吧!」
不論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或現在在做什麼,20歲仍是個轉捩點,一個大重整的機會,而不是讓你喘息荒廢的一段時期。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情,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甚至是持續性地影響而難以更繕。「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與大家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