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Paul Piff 藉由刻意設計過的遊戲與街頭實驗,揭露了人性的一個常態的現象:人們手上握有的資源水平上升,然而他們開始將自身利益擺在第一位,並且合理化一些自私不合法的行為,漸漸地失去對社會上另一群人的同理心。這樣一種在心理學上的現象也解釋了貧富差距為何越擴越大,衍生出來的的經濟失衡問題不僅只有社會的中低階曾身受其害,也包括了那些在社會上高階層的人。對此問題的解藥而是對這些金字塔頂端的人施予一些心理上的干預,激起他們的憐憫之心。
心得:
最後Paul Piff的解決之道建立在一種財富資源再重新分配的觀點,富人所擁有的資源應該捐獻出來幫助低階層的人,逐漸地解決一些貧富懸殊上的困境,進而改善未來經濟失衡的狀況。
這些影片宣導促成心理上的干預只是對於貧富懸殊困境的杯水車薪,企業旗下都有所謂的公益性質的基金會,負責募捐活動,這樣的機制早已行之有年。但幾年下來,我們的貧富懸殊呈現增大的趨勢,社會上中低階層的人甚至得靠社會福利來救濟。讓人不禁懷疑,這些善意的奉獻與捐款是否能實質有效地解決問題。
況且有人提出政府應該將提高富人稅率來作為救濟金,發放給窮人,但可能導致這些窮人僅能靠著微薄的救濟金過活,而且貧富差距也並沒有得到改善。這些解決方法都是建立在財富重新分配的觀念之上,但我們卻不見其有治本的功效。單純的心理因素並非貧富懸殊的加劇唯一的催化劑,而貧乏的理財觀也亦或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更應該加以努力的地方,幫助這些中下階層獲得更多理財知識,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