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麥可˙桑德爾:為何不該將公共事務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Why we shouldn’t rust markets with our civic life?

麥可˙桑德爾:為何不該將公共事務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Why we shouldn’t rust markets with our civic life?

一、講者介紹
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以網路上流行的哈佛大學公開課「正義」(Justice)和他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中對約翰˙羅爾斯《正議論》的批評而聞名。

二、內容簡介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市場不會影響或汙染交易物本身,他們認為,市場的作用只是交換,而不會改變或被交換物的意義或價值觀。在交換物是有形的東西時,這種假設便可能成立,但當交換物是無形的時,情狀就不一定了,例如:社會原則、教學與學習,或是參與公共事務。這些領域如果讓市場機制或金錢誘因介入,就可能排擠掉那些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跟值得重視的精神,他們可能改變事物本身或意義。但,哪些東西不該被市場機制介入呢?這我們可能就得去做一件我們不太擅長的事:共同思考,去思考哪些社會原則、價值與意義是我們該珍惜的。但奇怪的是,我們卻因為害怕爭執,一直傾向迴避這個問題。但當我們知道市場會改變物質本身時,我們就必須辯論,哪些價值觀是我們該重視的。將所有事物都標上價格最嚴重的傷害就是,我們會失去我們的公民社會意識,任由貧富差距惡化,有錢人與貧民的生活圈漸行漸遠。那麼有錢人與貧民的生活圈漸行漸遠又會如何?因為這對民主有害,民主的基礎在於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互相交流,而這個過程中,我們學習包容與溝通,這也是我們尊重公共利益的基礎。那麼最後,市場機制的問題非關經濟學,而是關於我們要用何種方式共存,我們是要一個能用錢收買任何東西的社會?還是堅守一個再多錢也買不到道德跟公共利益的社會?

三、個人心得
這學期的歷史課在講授歐洲上古史,正好有一段是講到希臘雅典的民主生活方式。老師當時就提到,要實行民主有幾個基本條件:經濟繁榮,且中間階級要占大多數。如此人民才能夠寬容,具有包容心,即使有眾多分歧的想法之下,還能夠一起討論事情。而這剛好就跟影片最後提到的不謀而合。最近所謂「反服貿」及「太陽花學運」正當紅,但我覺得台灣社會反而漸漸陷入一種容不下中間聲音的情形,關於這點,我個人是覺得,這場運動的確是一個讓社會能好好反思的機會,但要如何理性且有意義的解決問題,我想我們(或是台灣的社會)仍然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註:「今周刊」上有一篇題為《世界的美麗,在於可以容納各種聲音》的文章,由經典語錄-冒牌生所寫,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另外一點我也覺得敬佩的是,演說者可以從一件談論市場機制的問題,透過一層層的剖析,一步步地帶到最核心的價值,我想這也是我在觀看演說時所要學的技巧,也許不是人人都要成為能夠講出一套無懈可擊的邏輯演示,但我覺得這也不失為一種訓練邏輯思考的方式。

影片連結:

會一A 02152129 徐嘉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