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期末考題


  • 請以「學歷對人生之利弊」為題,以本學期講授和課堂分享之各部影片為參考素材(盡力但合宜地引用,有助加分),以今年九月準備就讀大學的新鮮人為聽眾(例如,同一所高中畢業或系上的學弟妹),撰寫演說詞一篇(以400-500字為限;交卷時間:本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前,逾時繳交視同缺考,以學校郵件伺服器收件時間為準;寄送答案應遵守的規則請參考部落格,謝謝配合)。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關於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免試名單如下:
中一A
02111155
王宥軒
中一C02111701竺晶瑩
中三B00111208江尉慈
哲學一02113055林宏澤
哲學二01113016陳紹恩
德文四99123054張于慧
微生一02134035陳欣妤
經一B02151246高碩蓉
經一C02151349康品柔
會一A02152159黃 嫆
會一C02152356謝家欣
貿一B02154259劉律均
資四B99156238柳瓊雅
  • 以上同學若無追求更高分的企圖,得免考期末筆試,歡迎爭取更高成績的機會。

  • 其他同學則請務必準時參加下週五(六月二十日)上午八時十分開始在線上進行的期末考試,考題會準時公布在本部落格,並請嚴格遵守以下規則,切勿遺漏或輕忽。
  1. 請在郵件上直接寫上期中考答案,勿用附檔。
  2. 至遲於六月二十日(五)上午九時三十分前(以學校郵件伺服器收件時間為準,請勿逾時寄送,未能準時寄送答案卷者,視同缺考,期末考成績以零分計)。
  3. 請以學校提供給同學的電郵帳號,寄至juichung@scu.edu.tw,標題處寫上「通識期末考」字樣,並附上您的姓名、系級和學號缺一不可)。
  4. 另在編輯的「選項」處點選「要求簽收」,並請勿來信詢問是否收到您的答案卷或成績。謝謝配合。

影片心得分享:Toby Eccles: Invest in social change (貿一B 02154253 吳珮琪)

心得:
         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依性質的差異,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各有其侷限性。「社會效益債券」是一種結合政府的公共機制企業的充沛資金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服務專業的一種創新債券,利用有效的合作互補長短,將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它也稱作績效給付債券,投資者的獲利報酬取決於投資計劃所達成的社會成果。在過去,許多社會方案時常欠缺嚴謹的評估,因此納稅人或捐款者所捐的資金往往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這種以成果為導向的設計,或許就可以改善此缺陷,確保資金的投資達到預設的社會目標和評估的嚴謹性。

         社會問題的擴大將侵占社福預算的大餅,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往往是複雜、費時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所以,我覺得此種創新金融商品的使用範圍仍有其侷限性。在複雜的社會問題中,要使投入和產出產生關連常常是不可能的。投入資金,幫助犯人學習一技之長和矯正思想的偏差,出獄後,除了能減少累犯率,他們還可以有工作、有產出,但是如果將資金投入老人安養問題,所需的資金只會增加而非減少,他們的行動只會愈趨於不便,疾病也會愈來愈多,這樣一來,該如何評估成果呢?

         這些有助於社會的創新金融商品,可能仍有其侷限性,但它的確是一個募集大量資金的新管道,而能是否能善加利用此管道,就取決於投資者(社會大眾)。現今的社會比以往更加冷漠,這種冷漠可能來自於經濟不景氣教育的問題媒體報導的影響,我們常會想:自己都顧不了了,哪有時間管別人?只要我的家人吃得飽、穿得好就好,多餘的錢還可以出去旅遊玩樂或留給孫子,為什麼要投入社會呢?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早已根深柢固地存在於社會中,但社會問題增加所影響的範圍是極廣的,不容忽視。我們或許沒有投資於社會的習慣,但是透過教育、宣導和提倡,隨著時間的累積,或許就能培養成習慣,改變大家的價值觀。

影片心得分享--Kris Chu Chia-An 朱家安: 哲學 at TEDxTainan 2013 Celebrating Challenges(哲學一 林宏澤 02113055)

影片網址:


心得:

  許多人覺得哲學是晦澀難解的、言不及義的,又或者認為它們不過是浪費時間的文字遊戲,然而這些想法時常是建立在對哲學的誤解之上。其實哲學說穿了就是用更清晰、有條理的思考方式去看待一些我們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問題。而當我們開始這樣思考後,就會發現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例如小木偶的鼻子變化的規則,「當小木偶說謊的時候就變長,說實話的時候就變回去。」這個規則乍看之下很簡單,以致於我們不會想到它會遇上什麼困難。但如果小木偶說:「我的鼻子要變長了。」呢?這時候他的鼻子是會變長?變短?維持不變?又或者不停伸縮?
  再思考「說謊」這個行為,當我們說一個人說謊,我們是說他做了什麼事?一個很直覺的回答或許會是「他說了與事實不符的話。」但是考慮一個可能的情形,如果有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誤信了並非事實的信念,而當他說出他的這個與事實不符的信念時,我們會認為他在說謊嗎?似乎不會。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我們原本對「說謊」的定義。這樣,我們會發現把說謊定義為「當S說謊,S說出了於他信念不符的話。」才會符合我們使用「說謊」這個詞時,想要指涉的意思。
  又,「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當我們在一個車禍命案現場問:「這是怎麼發生的?」得到的回答是:「因為保險桿太硬。」你大概會覺得很莫名其妙。但如果是在汽車公司的工程師討論為甚麼他們出產的車特別容易撞死人時,那麼這就會是一個挺合理的答案。因此,我們發現,當我們探討原因和結果時,很多時候是在探討責任的分配。
  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給我們關於「哲學家都在做什麼」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前面提到的思考不周時常出現在公共討論當中。我們時常沒有注意到我們使用的概念的複雜程度,或者沒發現我們誤解了某些詞語指涉的意思和我們理解的有誤,又或者在討論中不經意地帶入不相關的問題。這些,都很有可能讓我們的討論品質受到影響。然而,身為現代公民,我認為,由於我們每個人都分享了對公共決策的影響力,我們有義務對公共事務做出討論及思考。這之中,最困難的挑戰就是,清楚地傳達自己的想法,並理解可能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或群體的意見。這些,正是哲學思考可以帶給我們的。哲學絕對不只是象牙塔中的學問,而是和我們日常討論息息相關的學科。我相信,沒有任何討論能夠完全脫離哲學。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影片心得分享:同性戀家長小孩的見證詞 《什麼成就一個家》(日一B 洪子晴 02122255)

影片連結
這個影片無論我看了幾次,都深有感觸。從以前到現在同性戀這個話題從未停止爭吵,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它也從『與我無關的事』變成了『就在我身邊的事』。

曾經有過非常接近恐同症的症狀,全心全意去否定同性戀的存在。國小六年級認識了一個朋友,知道她是同性戀之後很同情她,甚至試圖「開導」她讓她可以「正常」地喜歡異性。現在想起來實在是非常的不尊重。一定聽過許多家長說:「啊那只是過渡期啦,長大就會變的,你媽媽我以前也以為自己是同性戀。」
嗯,由此可知同性戀也是青少年的重要議題。的確有些人只是感到迷惘,但有些卻不是。
高中的時候最要好的朋友是兩個學妹,我一直覺得我們三個無話不談。像很多人記憶中都有的一樣,他們也以老公老婆互稱。女孩子的互動本來就親密,因此即使他們更親密一點我也沒有發現異狀,直到後來我知道他們是因為知道我排斥所以沒告訴我他們在交往的事實,我才覺得很難過。
因為我認識他們,他們都長的很可愛,都有不少異性追求者。但是他們是因為真的互相喜歡所以在一起的,這和我們沒有兩樣。
之後我也和我的家長討論過這個議題,我父親也是很排斥的,我想我一開始面對同性戀的態度受了他不少影響。他常說這樣的人畸形、不正常、怪胎、打生長激素的雞吃太多……媽媽則告訴我那是一個過渡期,直到我的態度逐漸強硬。我開始不喜歡他們否定這一切,因為我親眼看過,並且深深覺得那並不輸給任何異性戀之間的愛。
憑什麼他們就要被說是過渡期呢?憑什麼他們就是怪胎呢?多少男男女女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憑什麼他們真正努力去維持一段關係卻不被認同呢?
看了這個影片,只覺得他說出很多真心話。我想演講者肯定也很愛他的家人,也從他們身上學到愛人。這和任何性向又有什麼關係?發自內心受到彼此吸引而建立的家庭,該是那麼美麗。

最後,引用自網路中一句話來反駁那些不允許同性戀存在的人們:「要想反同性戀,該先反異性戀。因為他們一直生出同性戀小孩。」

發表後心得:戈登.布朗:為世界美好連成網絡(日一B 02122224 江宛庭)

影片:https://www.ted.com/talks/gordon_brown


簡介:
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說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上獨特的時刻:我們可以利用現今的互聯性去發展我們共有的全球性倫理—並且共同面對貧窮、保安、氣候變化和經濟的挑戰。

心得:
1. 全球性倫理的重要性
戈登.布朗在影片中提及,每個人心中都要有全球性倫理的概念。而全球性倫理是什麼呢?這概念源於瑞士的孔漢思,指的是對當代世界前景的關注。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全球化的議題的關心。雖然我覺得人多少會有自私的心態,但如果有一個嚴重的衝擊襲向我們,我相信人們是會共同對抗它的。可是全球暖化、生物滅絕這種議題對我們而言又太過遙遠,儘管專業領域的學者們總不斷地提醒這個社會它們的重要性,卻因為這些現象實在是slow-acting而無視之。但暖化與滅絕等等問題卻不能因為起效慢而忽略,甚至讓它惡化,以致於無法挽回。我們要做的,是持續關心並且為這個社會付出一份心力。我們必須為未來著想,現在覺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將來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2. 互聯性
起初看這影片時,以為戈登.布朗所說的網絡是the Internet那個網路來串聯整個世界。但其實這個理解也對了一半,因為我們可以透過許多社群網站諸如Facebook、微博、推特把這世界許許多多不公不義的事傳遞給這個社會知道,讓人們緊緊相連。講者也在一開始放了一連串的圖片,相信這些圖片或多或少喚醒了人們的良知。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能夠互相連結,歷史上許多國與國之間的條約,例如為降低溫室氣體而訂定的《京都議定書》、二戰後保障人權的《世界人權宣言》等等,都是國家間為了讓世界更美好而訂的條約。而《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失效後,開發中的新興國家如中國與印度,皆沒有同意此協議,而美國拒絕承認。目前,國家間是能互相連結沒錯,但牽扯到利益衝突時,沒有強制的約束,便會導致很好的想法無法實踐的情況。而有無成效先不論,但這些的條約確很好地為全球的未來跨了一大步。

3. 關於台灣
我覺得,前段日子的318學運很好地利用了網路來號召群眾,將人們集結在一起,去維護我們心中的民主。面對挑戰的時候,因為愛著台灣,所以我們站了出來。不僅如此,知情的人們還透過各種方法讓其他人了解此事的嚴重性。人們靠著網路,便能了解即時情況。在立法院現場,也有讓人民發聲的舞台。我們能夠接受各式各樣的聲音,還記得當時的演講時而感人肺腑,時而激勵人心。更有人發起網路的集資活動,讓美國媒體報導此事,讓世界得以關注我們。結果不論,但此事的確很好地利用了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網絡。所以,我們可以由小而大,為世界的美好連起網絡。

影片心得分享:Steve Howard讓我們全力投注於永續產品吧 (日一B 02122257 闕妤庭)

 影片連結: http://www.ted.com/talks/steve_howard_let_s_go_all_in_on_selling_sustainability?language=zh-tw#t-405404 長遠的眼光,這是在聽完這次演說之後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裝設太陽能板或許不便宜,但是以長遠來看,只要裝設太陽能板,太陽只要持續照耀我們,用電量就會大幅減少,而過幾年就回本了。
        但在這個世界,大家一般會想到的都是立即性的事情,明天要繳的電話費,孩子下個學期的學費,日常所需的種種開銷.....老實說,要在這些事情之外顧及一件不會立即性有效應的理論或者投資,是不簡單的,所以我們開始要來思考,並且了解永續這件事不再是可行而是必行。
        而這件事有絕大部分不只需要政府的幫助,對於企業更是重要的一件事。在這裡,演講者鼓勵企業百分之百的投資,因為如此企業才不會不斷投資舊東西,而是新產品,降低成本,利用企業的供應力及創造力,把降格降低所以每個人都買得起最好的環保產品,所以民眾能節省能源。
        在這個演講裡演講者不斷提到的就是在幾年時我們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他告訴我們的一件很重要的事,選擇與行動,當然不只在永續產品的投資上,在任何你所想要改變的事情上,而不是不斷的等待,行動起來,而不是再等一百年。
或許會想,未來這麼的模糊不定,我現在做的選擇或是投資真的對我的未來,或是這個世界真的有所幫助嗎?答案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不知道。不論你問誰,每個答案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確定,只是在兩者相比之下選擇份量較重的那一邊,作為答案,每分每秒都是在變化的,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誰也無法預料。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抉擇,投資就是在一層一層的情況和利害關係之間不斷不斷的做抉擇,跟人生有何不同呢?不管是在投資或在任何一件需要作出抉擇時,謹慎仔細的思考是必須的,而重要的是在下定了決心後,永遠不要後悔,後悔是不斷的往後看,但是腳步仍然要往前阿!失敗時我們可以嘆口氣,然後,走。不要害怕做抉擇,每次的投資成功不單單只是顯示自己的評估是成功的,更是多虧了運氣。每次的失敗顯示出來的是這次的不足,也有可能只是幸運之神恰巧站在你身邊,所以,挑戰吧!不要害怕行動,不論如何,這個世界還是要轉動下去的
!

發表後心得: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會一D 林宣儒 02152431)

一如之前分享的心得裡面提到,演講者認為,這個社會中存在著2種制度,一套是對非牟利團體另一套是對趨利的世界,而這兩套規章制度,就形成了對同一件事有著兩種不同的標準,一種對非牟利團體也就是公益團體的歧視。一.回報 二.宣傳和廣告 三.風險 四.時間 五.盈餘。
慈濟似乎在某些部分達到演講者所說的事情,慈濟並不只是單純的募款,它也宣傳也廣告,甚至也有了自己的電視頻道,有自己的醫院,有自己的工廠,而這一切,成就了它的名氣,為它募得更多的金錢以幫助更多的人,在世界的一些災難現場,時常可以看到慈濟人伸出援手給予關懷,它或多或少都改變了一些人對公益團體的歧視。
但樹大有枯枝,在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對慈濟的質疑聲,而慈濟是否因為過於趨利而漸偏離它的本質,這並沒有確切正確的答案。
  EX:1.八八水災,大愛村,大愛石事件
     2.李泰祥遭慈濟商請離院
                    3.戴勝通向慈濟喊話 
(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有時儘管想客觀的敘述,但話語中卻無法避免的夾帶著主觀的意見,提供關鍵字,想了解請自行GOOGLE相關新聞話題)
分享這篇演講是因為──我們對慈善的思想"可能有錯誤",看完這篇演說真的會有所思考,但這並表示我完全認同慈濟的所有活動和做法,只能說多少理解。或許我們對慈善的思想可能有錯誤,但是否"完全錯誤"那又是另一個值得思考問題。有句話叫--我思故我在,聽演講只是聆聽別人的看法想法,但是否完全接受還是要看個人,我不得不承認,我之前對慈善的思想有些錯誤,但慈濟似乎不太符合我對慈善事業的"基本"想法。

影片心得分享:The danger of willful blindness(刻意無視的危險) 會一D班02152442蔡皓宇

  1. 現在的社會變得太沉默了,大家不太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也不喜歡勇敢的站出來,認為跳出來的是愛出風頭,看到有人做不好的事去和老師說這叫告密者,正因為這些原因,大家慢慢的變得害怕所以無視,因為覺得反正就這樣了所以選擇無視,世界上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有意見應該就要表達出來,不好的事情就應該出來阻止,這些不正是我們從小一直被教育到大的嗎,我們卻隨著長大而忘記了那些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的東西,我們常常認為我們自己就不是那種站出來的人啊,但我們和那些站出來的人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和他們的不同只是我們沒有拿出我們的勇氣而已,我們生活在一個很自由的時代,有自由的發言權有自由的表達權,我們卻不好好的去利用,這樣子不是很可惜嗎?
  2. 無視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看到有小孩被家暴,你不想淌渾水,你無視了,看到同學被霸凌,你害怕,所以你無視了,你的無視可能就間接影響了那小孩和被霸凌同學的命運了,如果你當初選擇站出來幫忙他們,那他們的命運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呢,我不敢保證一定會,但重點是你站了出來,做了一件對的事,或許你認為是對的事情,有很多人不贊同,但請不要因為這樣就放棄,沒有人說過堅持作對的事情是很輕鬆的,就像哥倫布還沒發現新大陸前,人們也認為地球是方的阿,選擇無視會很輕鬆,但堅持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

影片心得分享- Rose George: 揭開海運業的神秘面紗(經一C 02151349 )

隨著國際貿易的流通,國與國之間的貨物交流愈加頻繁,但是我們卻一直忽略了讓物品能夠如此方便地流通的基礎──海運。海運所運送的東西五花八門,舉凡生活用品、食物原料甚至是雜誌書籍,無一不是藉由海運漂洋過海而送到我們手中的。然而對我們而言海運確實是很陌生的,就像影片中所說的,一間營收幾乎和微軟一樣的海運公司,我們卻對他一無所知!
 前陣子有幸到了長榮海事博物館參觀,讓我了解到海運其實是一件龐大卻很精密的事。上千個長得一樣的貨櫃必須依照一定的順序放上貨輪船,到了港口之後再一一卸下,船上甚至只有不到30個人,在這種情形下若是沒有很好的管理系統,這些貨櫃很有可能卸錯地方,然後往錯的地方去。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起源,更是人類跨越洲與洲之間最原始的方式,從鄭和下西洋到發現新大陸,無一不是由海洋所連接起來的。海運在現在的世界貿易中佔了90%的貿易流量,幾乎提供了我們的每日所需,重要性可說是日益增加,但是海運所造成的一些後續問題,卻讓海洋承受了莫大的傷害。貨輪行經是產生的噪音讓許多海洋中的生物受到影響,甚至嚴重破壞了牠們的生態環境。燃燒煤炭產生的廢氣也造成了空氣污染,加劇了全球暖化。即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所依賴的海運,還是存在一些弊處無法有效解決。
當我們能在便利超商裡買到日本的巧克力、美國的餅乾、甚至是德國的啤酒,我們應當 想到它們是怎麼運送過來的,由海運所連起的這條貿易線蘊含的無限的商機,若是我們繼續對他 一無所知,就顯得有些膚淺了。然而當人類發展愈加快速,我們也必須更深層的思考,這些發展是否對自然產生了傷害?既然海運已成為必須, 我們就必須去了解並改善他對自然的傷害,讓海運和海洋能夠共存。

影片心得分享-Lawerence Lesig 人民的聲音,是改革的種子(經一C 02151357 王振宇)

一、1994年,英特爾公司花費4.75億美元,使該公司生產奔騰芯片,絕對不會計算錯誤。這個事件,人民該花費許多金錢,讓公司重新製造芯片。還是不需要花費許多金錢,解決會計算錯誤,即使發生之機率極低的芯片。本人的想法:如果自己決定,我會選擇後者。隨著時代演變,科技產品的功能愈來愈多。與其回收修復芯片,不如生產新的芯片。科技產品是汰舊換新。(最終人們選擇前者)

二、2007年某一天,艾倫一席話,觸動作者。身為公民,如何解決你在演講時,所述在社會上的問題。我的想法:在台灣,報紙上社論,作家在談論議題。都會談及主旨和說明。可是卻省略辦法。對於腐敗的政府,其製造的問題(金錢干涉政治),人們得以積極樂觀態度,持續尋找方法.假設我是執政者.杜絕人們從事這件事情之動機.是首要工作.至於人們從事後,其處罰方式,只是補救措施.什麼時候拔除根源,我們不知道.我們要處在進行式狀態,並且心中抱持絕對解決之心態.才有機會從黑暗中,看到曙光.

三、最後演講者講述方法,並且實際行動.至於台灣,在政治上,當然有一些議題是目前無法解決.我的想法:舉今年三月份,有一群學生攻佔立法院.因為這些人,對於立法院審查服貿,行政上有缺失.雖然這項行為,造成社會成本之金額龐大.最終達成承諾.在我的腦袋,或許有一些其他對策,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然而,我感到高興之處:此事件後,增加許多人願意關注這項議題.不管最終有無簽署協議,我看見人們有動機,願意參與公共事務,是高興的事情.


  我會以這篇演說,分享給同學.主因:現實生活,人們對於一些問題,認為絕對無法解決.既然如此,那就置之不理.如果完全沒有抱持絕對能解決之希望,那麼其他結果,就只能自行想像.在這世界,自己的國家,由國家公民統御.想看到美好結果,親自實際行動. 

影片心得分享-Dale J. Stephens:駭客教育 (經一C 02151349 康品柔)

重複看過幾次這個演講影片之後,總覺得每次看完的心得都不一樣,每次都能多發現一些遺漏的資訊。
 這個演講者或許不是什麼精通教育制度的專家,但是他所經歷過的那些親身經驗,絕對比專家教授從數據研究中得到的結果還要有實用價值。在現在的社會裡,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幾乎每個國家都設有一套自己的制度,希望給國人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以提升競爭力。但是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究竟想在這個教育裡得到什麼?光是這個問題就讓我想了很久,回顧過去的學校生活,不外乎是考試寫作業。而且有許多規矩要遵守,在這種高壓的生活裡,實在讓人喘不過氣來,更別說“從學習得到快樂”這種空洞的標語。 當我們終於從高中畢業、從規定的教育中跳脫,我們往往又進入下一個框架-大學。當就讀大學變成一種普遍價值觀時,教育的價值似乎就降低了,更別說大學學歷的價值了。在過去,就讀大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每個進入大學的人都是認真地想學習專業知識,讓當時的學歷變成一種貨幣,當你擁有學歷就比別人富有。但是現在的大學卻不是這樣,許多人只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才去讀,混過四年之後究竟學了什麼也不知道。大學學歷的價值也就愈來愈低了。但是即使如此,卻有更多人去追求這紙學歷。
當我們開始發現當下的教育似乎變成一種未知的東西,我們應該要試著自己去判斷什麼是你要的?該如何去獲得?一味的遵循制度、被框架限制著,永遠都無法成功。我們應該好好深思制度教育給我們的,以及我們想要的,當你找到你真正要的東西,制度教育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影片心得分享:Mohamed Ali:The link between unemployment ans tereorism(會一C 吳宛柔 02152309)

會想分享這篇演講是因為覺得很震撼。
生長在台灣這塊富裕的土地,我們常常認為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我們卻很少想到別的地方有許多人生活在恐怖 痛苦之中。
對他們來說,教育,是他們擺脫貧窮的唯一途徑。
而這篇演講,作者則認為,讓青年成為企業家,培養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也很重要。
我認為我們應該好好思考這些其實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所有事情,給我們的世界一個溫暖和希望。

發表後心得-Hitler Speeches set (哲學一 02113026 鍾弘宣)

        在幾周前曾經上台分享過為什麼會選擇希特勒作為報告主題,但在台上時或許是因為時間比較倉促,所以有些部分選擇省略。特別用這次機會補足之前未發表的部分。

        一如老師所提到的,或許希特勒不是一個充滿男子氣概的歷史人物,甚至看起來有些陰柔的氣質,但這些都無法抹滅他帶給德國人民的希望感。希特勒最為人驚艷之處,即在他演說時帶給人民的想像及希望……

        或許生在現代的我們會說,比起「希望」我們更需要「有感」。這幾年間,社會間瀰漫了一股「實用」至上的氛圍,大家開始漸漸覺得「希望」、「期待」這些東西虛無飄渺,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 —我們絕對需要希望。

        希望絕不虛無,對一個人來說甚至是一種存在的意義。無論國家處在順境或逆境之中,只要有希望我們便有往前的動力,缺乏希望我們便看不見未來的曙光,沒了對未來的想像,我們……又怎麼會有機會更強壯呢?

        為什麼是希特勒?這是我在挑選這個主題時研究最久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百廢待舉、人民貧苦不堪。即使有了帶來民主的威瑪共和,但這些民主制度並沒有給德國人希望,反而促使希特勒有機會上台執政。這裡我並不是要論及民主與獨裁的好壞,更不是要宣揚納粹主義,我要說的是一個國家領導人在演說中加入希望對人民的影響。
    
        在逆境中的德國就像是暴風雨中迷失方向的船,不知道下次看到陸地是什麼時候,在這種時刻,人民的心理是可以很容易的猜測的,就是 —害怕。除了害怕自己的財產隨時消失,更擔心自己生命的安全,缺乏安全感就適當下人民最廣泛的心情。這時候希特勒出現了,在一次次的演說中給了德國人未來的方向,他就像是那艄船的船長,告訴船員陸地就在不遠處了,即使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陸地在何方。可是希望帶來了安全感更給了德國人面對未來的勇氣。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希特勒做了很多無法被認同的事(如種族淨化政策),但就像我上次分享中所說 —無論你認為這位德國的國家領導人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評價,他的演說都絕對值得你一看。在面臨國家危難,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一位可以激勵我們的領導人,這些問題,我想是值得我們用很長的時間去深思的。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教訓,更可以以此為學習典範。現在,我們的國家或許不是處於暴風雨中,但可以肯定的是離暴風雨不遠了。幾年內世界將面臨巨大危機,無論是經濟還是區域安全等等問題,又或者當中國成為霸權時,我們無可避免地將捲入這場全球化與歷史下的糾葛中,那時的臺灣更需要希望,或更清楚的說,我們現在就需要希望!沒有希望的臺灣在未來幾年內將逐漸凋零,或許會有人認為我這樣的說法過於危言聳聽,但請記住我們得隨時保持危機感。


        從歷史中,我看到希特勒,我理解演說魅力及希望的重要性。這時我更強調我們需要一位有能力且深具希望感的領導人。願我們帶著希望面對未來!

影片心得分享:Manal al-Sharif: A Saudi woman who dared to drive(會一C 02152356 謝家欣)


  1. 我覺得提出改變社會制度的訴求,是必須具有很大的勇氣才能完成的一件事情。要對一個制度提出改變時,必定會受到持反對意見、不希望改變的人的攻擊。更糟糕的是,有部分的「反對者」實際上並非真正的反對者,他們認為新的制度是好的,但卻會礙於社會風氣中的多數暴力,或是自己以為的「多數」,而不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認同改革者,甚至可能會跟著反對人群抨擊那些持有與自己相同意見、渴望有所改變而勇敢站出來的人,只因害怕自己若表明支持自己真正的看法時會遭遇不測。於是,想要有所改變,更是難上加難,尤其當自己周遭的人都抱持「舊的制度是無法改變」的心態的時候。到現今為止,許多現有的制度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子的,而是經由許許多多的人的請求、抗爭、甚至是犧牲而來,有些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制度,在被提出之時也是受盡各種的批評與許多人得不接受,像是一百多年前西方的女權運動,為了爭取女性投票權,許多女性自動走上街頭,被捕入獄,受盡非人的對待:在當時,賦予女性投票的權力是不可理喻的,而現在,這一項制度卻是廣為西方國家所接受的,許多分析方國家也同型著這一種制度,人人有投票權這件事成為社會了主流。
  2. 我認為,進步,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一個過程,把原本認為很奇怪的事情變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環。至於社會改革,是需要所有人的實際行動去響應而非只是一個人唱獨角戲便能夠完成的。也許我們沒有出頭成為改變的領頭羊,但是在認同一個改變時,我們應該做的是盡可能地去支持,而非袖手旁觀或甚至抱持看好戲的態度,因為新的思維若不被推崇,是永遠無法成為新制度的。

影片分享心得-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為什麼我們的女性領袖太少(德文四 99123054 張于慧)



心得:

  1. 我也像桑德柏格說的一樣,很開心自己不是活在女權地位還是很低落的年代,不用裹小腳、只能走在男人後面、或是不能念書。但是看似性別平等的現在,女性掌權者的比例還是遠遠低過於男性,這樣的事實實在是讓人很不敢承認。
  2. 造成這樣子現象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被既定的規則阻礙,現在女生有一樣的受教權或是其他權利,但女性在職場上成為領頭的仍是少數,我們要怎麼樣去改變這點呢?桑德柏格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但她也很難說到底甚麼才是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因為她自己身為母親,在工作和家庭職間不自覺得就是會有兩難,所以希望女性要改變的不是外在的現況,而是內在的想法。
  3. 桑德伯格影片中說了一句話做為這個話題的第一個結論:「男性會把功勞歸功於自己,而女性會功勞歸功於外在因素。」我發現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傾向,這難道是女性謙虛的表現?但在桑德伯格和我看來,希望別人平等對待,但在又把自己侷限在一個隱形框框中,這就是現在的女性。
  4. 桑德伯格她希望女性可以自己主動坐到桌邊,而不是有男人在的時候就退居一旁,明明自己也是很有實力及地位,但就差這一步就可以名副其實地和男人平起平坐,但這樣的畫面真真實實出現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即使現在社會處處喊著女權平等的口號,女性們不能真正的「自己」走出來的話,這樣依舊沒有改變這個一直都是男性出頭的世界。所以現在的女性需要放下這些包袱,而這樣並不是要女性拋下全部既有的傳統道德和家庭,而是坦然承認:這是我的成就!並且告訴自己:自己很棒!而身為女性也同時身為職場上女性領導者的桑德伯格更是切身發覺這些問題,自己身為女性,還是會忽視掉女性的權益,所以她表示:女性是不是更應該為自己站出來了呢?
  5. 今天要是男女立場顛倒,去門買菜、煮飯、照顧孩子的是先生,我們或許會覺得他是新好男人,但也不會多跟他說幾句話,這反而真的是太多積非成是的社會觀念,把這些事情當作非女性做不可才行,所以男人就和工作畫上等號。但今天女人工作、家庭一手包辦,在「平等的社會」裡,大家就會認為這是女性自己往自己身上多攬了一份工作,自討苦吃,這是多麼不公平的想法啊!。
  6. 當然也有想在社會上奮鬥的思考模式的女性,但是在一群人中,往往還是容易被忽略或是被有其他多餘的想像,而最大的牆就是被自己阻擋起來的。規畫好所以可能的情況導致了自己無法升遷,因為告訴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能前進也沒辦法前進的,但其實這些理由藉口根本是無中生有、跟自己一點都沒有關係。所以斷了女性自己機會的最大敵人,就是自己。希望每個女性,即使不是想要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也要自己為自己想想看,是不是該離開的時間前,自己就先退出這場與人生成功與否的比賽呢?千萬不要太快將腳移開油門,因為這樣絕對會錯過任何可以加速的好機會。

影片分享心得:Ron Gutman:微笑隱藏的力量 The hidden power of smiling(微生物一 02134027 黃鴻鈞)

        我在小時候也曾經跟Ron Gutman有過同樣的念頭:我想要成為超人,拯救世界並讓所有人都快樂,因此需要有超能力,但這似乎只能發生於科幻電影或漫畫小說中。因此作者決定要根據科學尋找更有用的方法......
        透過研究發現,Ron Gutman從畢業紀念冊中的微笑來計算該學生的成就、婚姻幸福與否;另外的研究是研究棒球卡上球員的笑容,發現到笑容越燦爛的球員平均壽命相對較長;再透過另一項發現:嬰兒在子宮成長時也是微笑的!即便出生後他們也持續微笑著,因此推斷出微笑是人類最基本且最統一用來表達喜悅和滿足的方式,即便是被隔絕在不同地區的人們也會在相似的情況微笑。而在微笑族群中,小孩竟然佔大多數(高達四百次/每天)!
        當我們看到別人微笑,我們很難皺眉頭,根據研究顯示:微笑是具有傳染性的,他會抑制我們控制臉部表情的肌肉。另一項研究則顯示:當我們看到別人微笑卻無法控制臉部肌肉,意即我們不能跟著笑時,判斷真校和假笑的能力也會跟著變差,當我們不能笑時便無法判到真校和假笑間的差別這聽起來有點難以相信......。
        而大名鼎鼎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對微笑也有研究,他表示:我們會因微笑而有好的感覺;而非為了要獲得好的感覺而微笑。的確,我們若為了讓自己感覺好點兒勉強自己去微笑,也無法獲得發自內心笑出來的那種好的感覺。根據另一項研究顯示:微笑刺激大腦獲得好的感覺的效益是一塊巧克力無法比擬的(大約2000塊巧克力才可比擬)!也等同於或的一萬六千英鎊的感覺,另外微笑也使我們更健康,因為它可以抑制壓力因素、提升情緒、降血壓,也讓人對你整體的感覺是好的。微笑引發的效益真得超乎我的想像,要是每天都微笑,不只可以讓我感覺很好,可以維持健康,不用吃那麼多巧克力,所以只要每天微笑人生就可以更美好,何樂而不為阿!

影片心得分享:Harish Manwani:Profit’s not always the point (經一B 02151246 高碩蓉)

https://www.ted.com/talks/harish_manwani_profit_s_not_always_the_point

      商業的起因是什麼?是為了獲利。隨著時代在改變,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以往唯利是圖的商人,現在逐漸認知到賺錢之後要懂得回饋社會。想法改變了以後,那麼要如何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呢?有些企業捐錢給慈善機構,有些企業舉行志工活動。
      大部份企業做公益的方式不是捐款就是志工服務,但是我認為其實就像影片中的舉例,肥皂公司簡單的行動,把一塊普通的肥皂傳播到偏遠地區,卻可以比醫藥公司救治更多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當有足夠龐大數量的人使用某產品,就能產生擴張效應。小行動可以造成大影響。每間企業有自身擅長的知識和技術,企業若能運用自身的專業來服務社會,不僅是善用資源,更能夠凸顯企業的核心價值!
      對企業而言,社會責任不應是一種負擔,相反的,企業的社會責任若是能與企業的經營理念完美結合,便能打造出良好的企業聲譽,而良好的企業聲譽可以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間而產生龐大的商機,所以我認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其實是能夠帶來多贏的局面,是利人又利己的!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影片心得分享:Chimamanda Adichie: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哲二 01113016 陳紹恩)


  1. Chimamanda Adichie作為ㄧ個小說家,她分享從她小時候開始閱讀以及之後開始寫作的經驗,她小時候閱讀的故事敘述中的人物與環境,對兒時的她而言,她認為那是所有人普遍的生活。然而這樣的故事不僅單一而且非常侷限,最終會變成對某人某物的ㄧ種刻板印象、偏見。而不只是在小說故事中有這樣的敘述單一化,電視媒體中的新聞、廣告內容中常常也有這樣單ㄧ的看法,傳遞它想要灌輸在人身上的想法,樹立ㄧ種單ㄧ的主流,將其他想法、故事視為異類。推崇單一的故事、生活。
  2. 主流文化因為這樣龐大的勢力,而可以去影響、決定故事是如何敘述的。如果我們面對這些故事或是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只是不斷地單方向吸收就去認定什麼是好的什麼又是壞的,這樣作為人可以思考的能力就失去功用了,只把故事當做判準做出二選ㄧ而已。在影片的末段,Chimamanda Adichie也講到述敘說單一故事的後果是人們的尊嚴被剝奪讓我們看不到人類的平等只強調我們有多麼不同而不是我們的相同處。在社會中單ㄧ故事、主流價值被推崇要去追求的,但是這樣將不會再有新的可能出現。當人還有社會漸漸拒絕單一故事,接受尊重不同多元的故事,不會再有單ㄧ故事而產生的分別、批評。
  3. 我分享這篇影片的原因是因為這樣單ㄧ故事的現象常常在我不知不覺中就在我想法中產生影響,很容易就對某些事下出結論,或是做出判斷。我認為這樣的事情也在很多人身上發生,透過這段影片再下ㄧ次接受到任何敘述的時候,能夠不簡單地判斷、隨便就批評,而可以留給自己思考的地方,尊重多元的敘述,進而讓自己的故事能夠有更多的可能。

發表後心得:Chris Mcknett:永續發展的投資邏輯(企一D 02153445 江雅綺)

http://youtu.be/rpOwTspdwkl

心得:
  1. 永續發展的定義為:一個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不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永續發展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核心意義,特別是世界上貧窮者的需要,應列為最優先的考慮事項;技術現況與社會組織對於滿足目前與未來需要的環境能力加諸限制,這個不是以環境保護為訴求,而是要確保公平性,使世界上的資源能夠重新分配給貧窮者。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石油能源及其他資源的過度使用,導致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源加速耗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已經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2. 永續發展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社會正義三大基礎上,必須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因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永續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地球環境的承載力取得協調,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而且在發展同時還必須兼顧社會公理正義。
  3. 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人類不懂得珍惜的背後,所將承受的負面衝擊,並非幾天、幾年,可能到最後大家都沒有水可以喝,不間斷的環境汙染,讓大地背上了承重的負擔,總有一天大地會反撲的!在資源還沒被人類用盡前,人類永遠不會重視生態,抱著點到為止的心態,只會讓大地更接近毀滅的時間。電影明天過後中提到的氣候現象,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可能重新啟動新冰河世紀,二氧化碳過量,但是人類卻只懂得用,不懂得用的後續發展。大家都說重視環境,但卻一直無法提出更有效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人類能夠不使用石油嗎?我想不可能,所以必須找到替代的能源,減緩大地的負擔,但要如何找到替代的能源並且是能永續發展的能源,也是現在人類最需要想辦法的議題。
  4. 愛地球,就是愛自己,永續發展要從自身做起,自己多努力一點,地球就多一份喘息的空間,永續環境從節省資源開始,隨手關燈、關水,省一去不返的能源;資源分類回收再利用,省資源再造的浪費;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省高居不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對於自己身邊的一切資源,都應該好好善用及愛惜,天地萬物與我們是一體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抱著一顆愛地球的心。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影片分享心得 微物一02134058羅逸溶TEDTalks 》Gordon Brown 談全球倫理vs.國家利益

  1. 全球化的世代,就像蝴蝶效應般一個國家發生的事情就會影響全球。經濟、糧食問題、生態環境、全球暖化......等,每個人都知道,這些不是一個國家就能夠造成的影響或問題。可是,當在追求利益時,該如何選擇呢?拿它來對最近的學運來說吧!若全球倫理就像是我們關心著當下跟我們不相干卻實實在在的影響著我們的事情。那麼那些站在第一線為了我們權益而抗戰的學運主導人和在電視底下毫不關心卻只是看笑話的人來說,不就是一個在我們身旁的一個最好的比較嗎?如果服貿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且每個人都知道,那應該不會只是看看而已而不作任何評論吧!
  2. 就全球暖化這個議題來說,各國達成協議簽處了需多議定書,但如果我是正在工業發展的國家,我真的會很願意降低自己的排碳量而為的是我當下看不到結果的全球暖化改善。也或許,真的全球一起努力,甚至是工業化的國家也很重視全球暖化的影響,全許許多多的狀況都會改變。全球倫理其實和我們的道德倫理沒甚麼不同,我們覺得我們的道德倫理價值觀要從小培養,用教育來改善,讓每個人都有正確的價值觀,善良的倫理價值。
  3. 那全球倫理應改也該這樣吧!我們學的這個名詞是從公民課本一個看過就忘的名詞,或只是一個政治家在台上侃侃而談他的理想。但我們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的後代是將來影響整個世界的人,如果只是空有全球倫理這個想法,卻不能成為每個人心中都有的意念,說真的,要實現它或許有點困難。

影片分享心得 微生物學系 02134035 陳欣妤

簡介: 
資深英語老師Patricia Ryan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英語無庸置疑是全球性的語言,但英語的獨佔性,是否阻礙了其他語言傳播創意的機會?這是一場捍衛翻譯和分享想法的熱情演說。Patricia Ryan過去三十多年在阿拉伯各國從事英語教學,並目睹文化(及語言)的巨大改變。出生於英國的語文教師Patricia Ryan,過去4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阿拉伯灣區各國從事英語教學。 她目前任教於杜拜扎耶德大學,並攻讀第二個法學碩士學位。「英語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而語言逐漸消失的狀況卻是前所未有的嚴重。這之間是否有關聯?這是另一個麥當勞化的顯現-或是全球化的缺失面?我們希望失去語言的多樣性及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嗎?」
心得:
在這個年代,沒有英文、不會英文在考試時很吃虧連帶升學也都有困難甚至在未來就職也很吃虧。因為這樣的理由,所以現在的小孩從小就在學習英語導致連自己的母語比英語還差〈例如: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這樣的問題出現後,我們又要再從新思考這樣的現象是對的嗎?這樣的情況讓國與國之間的語言越來越相似,甚至於英語的使用已經比自己國家的語言更廣泛,這樣的狀況讓全球的各式各樣的語言逐漸減少。當自己連母語都不懂得如何使用,卻知道如何運用英語,這樣的情形我覺得我們會逐漸失去自己國家的獨特性和認同感。我們依然可以繼續學習英文,但是是否也要思考一下它的重要性真的取代了母語嗎?!我覺得不是,雖然英語已成為全球最通用的語言,但是我認為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自己國家的母語,並且我們要持續地去維護它和延續它。我們處在一個隨時需要英語的世代中,但是可悲的是今天語言正逐漸消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每14天就有一種語言消失,同時,英語毫無疑問是全球語言。我並不反對英語教學,我也不反對擁有一個全球性語言,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這個。但我反對讓它變成一道障礙,我們真的希望棄用好幾百種語言,而主要使用英語或中文?我們需要的並不是這樣,我們需要的是在處畫上一個界線現代很多人都將聰明才智與英語能力畫上等號的系統是太武斷了。英文不該成為任何進入的障礙,在現代的體制下,人們常常將智能和英文能力畫上等號,這其實是相當武斷也相當偏頗的。我們應該持守我們的語言,因為語言不僅只是溝通的工具,語言的背後更是容納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知識,我們應該善用自己的語言來宣揚偉大的想法,共同創造出更加多元的世界!
有共同語言,我們可以建立出一個彼此相似的文化和世界;有不同的語言,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多更不一樣的文化和世界。

影片分享心得---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許峰源作家(會一A 02152119 張耀中)

人生中有許多未知的是正在等著我們,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要勇敢去冒險。

    這是許峰源老師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經歷,他訴說了他是如何從努力考取律師,經歷了雙親的死亡,最後找到自己的夢想,現在從事著作家的工作並享受著啟發讀者的生活。
   
    艱苦的生活是現在這一帶許多年輕人所沒有的,每天起床上學,放學後出去玩或讀書,之後便洗澡睡覺,這是大家普遍的生活。並沒有說這樣的生活不好,重要的是要怎麼在這種生活中找到拼命向前的心,持續的自制力與目標是達到這一點關鍵的一步。

    有了目標之後,要怎麼走又是重要的一環。以會計系來舉例,大四畢業考取研究所、考會計師、考公職,這都是普遍的規劃,如果是從小時候就喜歡的人生目標就不多說,但如果只是為了要有份穩定的工作,這個想法就值得深思了。我們的夢裡都曾想過以後要做什麼工作,音樂家、畫家、設計師,這些都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因為考慮現實考量所以選了份穩定的工作,這個會扼殺了我們對生活的樂趣。另一方面,我們從何知道未來的工作環境會如何改變?現在的穩定,並不代表以後的穩定,也不知道現在不看好的工作,以後會不會熱門呢?講者想告訴我們的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未來的路都是個謎,唯一可以了解的就只有我們的選擇,而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並堅持走下去。

    在我聽到了這篇演講之後,改變了自己許多的想法,讓我持續思考著自己未來的目標,是否真的是自己所追求著,雖然還沒真的想到,但只少我的思維有了改變,相信這是個好的開始,而要真的改變,相信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敢追求夢想的勇氣,再加上能堅持向上的心,同時有這兩樣因素的人是現在年輕人中比較罕見的,只要能不畏懼,每個人的未來就都是無可限量的,這不僅是講者自己的經驗,也是對年輕一輩的期許!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IT-byVUOY

影片心得分享: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Brené Brown(中三B 00111208 江尉慈)

Brene Brown: 脆弱的力量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Brené Brown studies human connection — our ability to empathize, belong, love. In a poignant, funny talk, she shares a deep insight from her research, one that sent her on a personal quest to know herself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humanity. A talk to share.

感想:
Brene認為:「連結,是我們在這裡的原因。」(what you realize is that connection is why we're here.)這句話提醒了我們,在生活中我們漸漸遺忘的一個重要的珍貴東西。一開始看影片並不理解她所謂的「連結」是範圍多大多廣的一個定義,但她接著解釋那是讓我們生命被賦予意義的東西,似乎漸漸開始有那麼一點明白她所想告訴聽眾的。「連結」基本上是從人體的神經來延伸,擴展至一個大的概念,包含我們的情感、人際關係甚至涵蓋整個生活,不得不承認,生活就是一個個鏈結所相互環扣的。

「當你問人們關於愛的故事時,他們會告訴你心碎的故事;當你問人們關於歸屬的故事時,他們會告訴你那些他們被排除在外的椎心經驗;當你問人們關於連結的故事時,他們會告訴你那些分離的故事。」(when you ask people about love, they tell you about heartbreak. When you ask people about belonging, they'll tell you their most excruciating experiences of being excluded. And when you ask people about connection, the stories they told me were about disconnection.
「後來我發現,有強烈愛與歸屬感的人,與掙扎的人之間,只有一個可變因素──就是,那些有強烈愛與歸屬感的人,相信他們是值得愛與歸屬的。就這樣。」(There was only one variable that separated the people wh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love and belonging and the people who really struggle for it. And that was, the people wh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love and belonging believe they're 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 That's it.
「他們有著承認不完美的勇氣。他們能關愛自己、對自己好之後,再對別人好。」(And so these folks had, very simply, the courage to be imperfect. They had the compassion to be kind to themselves first and then to others
「最後,他們都有著連結。這是困難的部份。就是『真實性』的結果。他們願意放下他們『想成為』的自己,為了做真正的自己、而為了與人連結,就必須這麼做。」(And the last was they had connection, and -- this was the hard part -- as a result of authenticity, they were willing to let go of who they thought they should be in order to be who they were, which you have to absolutely do that for connection.
「他們另一個共通點是:坦蕩的接受脆弱(accept vulnerability)。他們相信,脆弱讓他們更美麗。脆弱是必須的,於是他們願意先說我愛你、願意去做那些不保證有結果的事、願意在乳房X光檢查後深呼吸,等待醫生的回電、願意投入一場戀愛,不論結果好不好。」(The other thing that they had in common was this: They fully embraced vulnerability. They believed that what made them vulnerable made them beautiful. They didn't talk about vulnerability being comfortable, nor did they really talk about it being excruciating -- as I had heard it earlier in the shame interviewing. They just talked about it being necessary. They talked about the willingness to say, "I love you" first, the willingness to do something where there are no guarantees, the willingness to breathe through waiting for the doctor to call after your mammogram. They're willing to inves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may or may not work out.

我非常喜歡最後這一段話:「脆弱是必須的」,或許用脆弱來說,在中文字義上不那麼精準,但它確實表達了我們生命中所有缺陷,任何挫折、沮喪、悲傷,種種不完美的事情,不說它是必須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限制」是無法排除的,真正的積極是從認清限制、體認自己的基礎上,不去想太多有受傷的可能,而盡力的去試圖完成理想,打破自己畫地自限的框架。這並非要是偏執的固執己見,或是一昧地往前衝卻失去了原有的分際,而是在人生的可能上,盡情地延伸妳所能的力量。俗套一點來說,過去的偉人們,多數也都是不斷地努力做著當時旁人眼裡中愚蠢至極,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事,而誰現在又能說他們沒為這個世界做了那麼一丁點的改變呢?當然我們或許是平凡的人,但卻也要相信自己,即使會受傷會失望而覺得失落,但別害怕這樣的脆弱,「願意去做那些不保證有結果的事」(the willingness to do something where there are no guarantees),因為人生中的許多美好,都來自與他人之間的連結。當你放棄了與人的真誠連結,小心翼翼地避開以避免受傷,其實同時也是放棄了真實的快樂,沒有嘗試便沒有可能性。

「我們生活在脆弱的世界裡,而我們應付脆弱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麻痺脆弱感(numb)。但你無法『選擇』麻痺的情感。你不能說,我不喜歡悲傷、羞恥、害怕、失望等等,就去喝啤酒和吃香蕉堅果鬆餅解悶。」(You can't numb those hard feelings without numbing the other affects, our emotions. You cannot selectively numb. So when we numb those, we numb joy, we numb gratitude, we numb happiness. And then we are miserable, and we are looking for purpose and meaning, and then we feel vulnerable, so then we have a couple of beers and a banana nut muffin.

如果因為害怕失去、害怕被拒絕、害怕自己看起來不如預期,而全部的可能性都被自己推開。但是,這些脆弱仍然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每一次的失去和畏懼,都格外地鮮明,每一次抗拒這些脆弱,反而讓自己更脆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已經失去了愛人的能力,甚至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更不懂得什麼是愛。所謂的愛不僅是伴侶之間的愛,包括所有我們生命中的可能連結,那些在妳周遭的朋友、親人,甚至是同一條街上的住戶、巷口的早餐店阿姨等等,都是生命中有緣份的人,只是連結的強度差異。所以無法排除生命裡的連結,只為了保護自己在一個獨立空間裡不受傷害,因為害怕脆弱而不願意相信連結產生喜樂的可能,這更是得不償失。即使知道這段關係不一定通往永恆,不一定有保證,卻還是願意去相信、去嘗試,去學習著怎麼與人建立起信任的連結,方才有機會活出生命的種種可能和色彩。

影片心得分享:許芳宜─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 (02154121 貿一A 潘芊融)

在演講中,許芳宜娓娓道來成為職業舞者的心路歷程,尤其她那遇到挫折、困境時所萌生的想法及態度,非常激勵人心,看完影片之後,也讓我更進一步反思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儘管演講名字是「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但是她真的不怕嗎?其實她非常害怕,那她害怕的是什麼?怕錯還是怕丟臉?本來她兩個都怕,但在她美國習舞的那段時間,她悟出了一個道理:沒有失敗的經驗絕對學不好、丟臉才能讓你一輩子記住今天的感受及這次失敗的經驗!而且丟臉,是在丟誰的臉?最丟臉的不應該是努力但是失敗,而是你連努力都不努力,直接放棄機會,不願意面對困境,那才是真正的丟臉!還有「試著學習勇敢」,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常常對自己沒信心,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成功,但是當你假裝自己很勇敢,鼓起勇氣去嘗試,才有成功的一天!許芳宜貫徹了這種精神,成為一個正視現實問題,有勇氣挑戰重重考驗,不斷超越自我的人!


在演講過程中,許芳宜也不斷鼓勵觀眾,要用行動力去完成夢想。「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即使擁有再好的規劃,不付諸行動終究也只是一個計劃。比起擁有縝密規劃但是不行動的人,那些「做了再說」的人或許花費的時間比別人長,或許遇到很多難關才成功,不過他們擁有更多的失敗經驗,也在努力個過程中發掘出最快成功的道路!許芳宜把做夢的「做」真的當成動詞,付諸行動,不像很多人只是在「想夢」。我期許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用許芳宜這種「傻的可以」但是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夢想!


影片心得分享:Sir Ken Robinson: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會一A 02152155 賴映彤)

讓人活得精彩的三大法則─人類天生就各不相同、好奇心人生的本質就是創造性─以及目前教育文化如何與之背道而馳。

人生而不同,從古時候就有一句「有教無類」,很多學校也把他奉為真理,但肯羅賓森卻道出有教無類是不是基於多樣性,而是統一,我正是在這樣私校的國中高中裡成長,為了升學率,考試分班中的最好班都是自然組,學校重視主科甚於一切,我認為真正的教育應同樣重視藝術、人文、體育。有種病叫過動症,它真的是病嗎?被診斷出過動症就未來茫茫嗎?雖然我不是,但我也不這麼認為。吉莉安‧林恩小時候是一位好動、成績很差的女孩,老師和同學受不了她的過動和干擾,最後母親帶著她去看心理醫師。醫師和媽媽談了20分鐘,然後留吉莉安自己在房內並順手打開書桌後的收音機。媽媽和醫師到室外觀察,見到房內的吉莉安一聽音樂就隨著起舞,動作自然優雅。醫生轉頭對媽媽說:「吉莉安沒有病,她只是有舞蹈的天分,帶她去上舞蹈課吧!」後來吉莉安.林恩成為優秀的舞者,音樂劇《貓》和《歌劇魅影」都是她的創作。這可見找到對的方法可以化平庸為不朽。

活得精彩的第二法則是好奇心,如果你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通常不用逼迫,他就會主動學習。教師是學校成功的關鍵好的老師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良師益友刺激、誘導、吸引 歸根究柢,教育的核心是學生主動學習,但人們花了太多時間只談教育、不談學習。

我們經由不斷變化的過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喚醒並發展創造力但我們的教育反而走向標準化不該是這樣,芬蘭連年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驚豔全球的原因: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不只數學、科學、或閱讀他們的教育範圍很廣,包括人文、體育、藝術。另一個讓台灣教育震驚的是─芬蘭的輟學率幾乎是零,他們的學生認為上課很有趣,為甚麼不上課。當然芬蘭也有考試,這是需要的,但他們的用意不是要把學生綁在書桌前。最近是國中第一屆會考剛考完,因為家裡的小孩都較年長所以沒有經歷到,報紙上電視上都在報導一些我覺得很扯的亂象,而且我覺得這個亂象從以前到現在是越來越嚴重─爸爸媽媽幫小孩徹夜排隊醫院的志工報名,為了在往後升學有加分的機會,以前補習補主科,現在連鋼琴畫畫都要被強迫補─為了因應政府的多元入學。


我想分享一件事情,在高中時參加社團,有個已經畢業很久的學長,常常在facebook上分享他的事情,最近他剛從一間彰化的小學辭去自然老師的工作,原因是因為他出的期中考卷。國小生的自然期中考卷不外乎是OOXX跟1234,而這位學長出的考卷很特別,題目是「請舉出三個會浮在水上的東西」、「請取出三個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反射現象」等15題,答案卷更酷了,是一張白紙,要學生們用畫圖、用文字盡量表達。當然這份考券遭到學校導師主任校長的強力反對,他們覺得學生怎麼可能會答這些「簡答題」,又或者該怎麼向家長交代,學長最終覺得這間學校與他理念不合,所以就辭職了。順帶一題,這位學長本身有亞斯伯格症(泛自閉症障礙)。
        
學生真的不會答這些題目嗎?還是身為教師的那群人用自己以為的方式打壓了學生,當然受害的是這些小朋友們,將老師所給予的東西一股腦子的記憶,失了好奇心也失了創造力。很多人都說在成長過程中老師很重要,我覺得是遇到「對」的老師很重要。

羅賓森說到「進行」一件事 和「完成」一件事,意義大不相同,例如教學,你可以說「老師在教室教書」,但如果沒人學到東西,他就只是在「進行」教學,而沒有真正「完成」教學任務。改革教育還有很大一步,只是須有能堅持下去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