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影片心得分享:Eli Pariser: 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當心網路的過濾氣泡 (資管四B 99156237 張家瑜)

影片連結
https://www.ted.com/talks/eli_pariser_beware_online_filter_bubbles/

此影片從網路的角度切入,發現網路資訊有越來越趨向個人化的情況,Facebook、Google會根據使用者行為呈現出使用者想要看的資訊,而不是使用者需要看的資訊。人們習慣於客製化的服務,甚至很難再接受那些不是為人們量身打造的服務,可是若以民主的觀點來看,網路資訊服務的個人化將會造成人們只侷限於自己喜歡的觀點,只接收自己喜歡看的資訊,而且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資訊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有幾個常見的說法,如:網路讓世界無國界之類的,網路的確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可是個人化的網路資訊服務,所帶來的是因顧客喜好與習性所編輯出的資訊,某方面來說個人化的網路資訊服務,已經沒有自由了,因為使用者受限於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有限資訊,每個人都封閉起來無法和其他無關於自己的資訊接觸,演講者希望這些資訊的服務者能夠將公共生活與民主納入服務考量,並且讓使用者了解自已所接觸到的資訊如何而來、選擇是否讓資訊通過過濾氣泡。

與之前課堂上同學所分享的選擇癱瘓中做連結,我發現,個人化的服務,其實也算是讓使用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替自己做選擇了,當選擇很多時,我們往往無法去衡量什麼對自己是最好的,把這個道理對照到個人化服務上來看,我們在無意識中替自己做了很多選擇,並且有點算是被強迫且不知情的,選擇不同選項的機會成本往往難以估算,可是真正的專家卻傾向於讓我們繼續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我會選擇此影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科系的關係,另一方面,是這個影片提醒我在接觸網路資訊的同時多多思考,近年來,資訊科技方面巨量資料以及資料探勘可以說是炒得火熱的議題,然而這些方式都是企業為了提升利潤,找出顧客喜好以及目前趨勢,迎合顧客,提供給顧客想要的,如此便能夠提高顧客買單的機率,這種情況在目前而言可以說是主要趨勢,在網路上可以說是更加盛行了,因為在網路上,顧客行為的資訊蒐集相對更加容易,企業大多把目光放在營利的數字上,從社會角度上來看,巨量資料、資料探勘的技術可以說是帶來無限的美景,當然我原本也是這麼想的,反覆看了這個影片,我才發現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趨勢,更何況是在這個網路對於人們是必需品的時代,這樣的服務,將會讓人們的思想越來越狹隘,只能夠接受和自己相同的論點,與民主越來越背道而馳。我從生活中觀察到其實還是能夠從網路上找出與自己不同的論點,像是Facebook中朋友所發表的言論或是朋友分享或按讚的言論,其實都有助於我了解一些原本自己沒有去接觸到的訊息、論點。相對的企業的責任不只是幫助社會弱勢,維護環境,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更要將民主、道德責任加入考量,利用這些資訊科技技術分析出人們「需要」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