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發表後心得) Daniel Goleman:Why we aren't more compassionate? (日一A 02122105 賴佳瑩)

Have the Homeless Become Invisible?
  1.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過一段和神學院學生那個例子蠻相似的影片,而影片的內容是在講述紐約救援任務組織(New York Rescue Mission),為了幫助無家可歸的人募款而做了一個社會實驗。他們幫一些市民的親友喬裝成街友並坐在他們必經的道路,測試他們會不會發現這些街友是自己認識的人。實驗的結果是沒有人認出他們剛剛路過的街友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其實更確切地說,沒有人正眼看過路邊的街友,當然也就不會發現那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2. 從這兩個例子可得知,即使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幫助別人、要有同情心,但當我們真正面臨那樣的情境中時,我們真的都這麼做了嗎?我想答案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吧!
  3. 在演講當中我覺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連續殺人魔回答演講者的小叔的那句話:如果我感受得到他們的痛苦那一定下不了手,所以我得先將自己憐憫(同情心)的那個部份關閉。
  4. 這和演講者後半段提到的「都市昏睡症」相似,部分的人關閉了自己同情心那個部份,將關注點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沒有感受到他人的無助,因此即使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就在視野邊緣也不會去注意,就僅止於視野「邊緣」而已。
  5. 但看完這個演講我相信,在台灣,大部分的我們對於他人其實是有注意到、關心到的。類似情況在街頭很常見,例如某個人發現路邊有人需要幫助而放慢腳步想關心但沒有伸出援手,一個接著一個,直到有人上前踏出那第一步。
  6. 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時常在關注到之後會開始考慮是否幫助他,可能會想「我幫助他的話別人會怎麼看待」、「我幫助他之後我會怎麼樣?」,甚者可能因為生活在現今社會下而有「他會不會是詐騙集團呀?」之類的想法。並非說這樣的考慮不好、是無用的,但也就是這樣的猶豫而導致我們錯過了助人最關鍵的時間。我認為與其想東想西,倒不如讓自己的關注點完全集中在需要被幫助的那個人身上,讓你的同情心更勝於你的猶豫,進而驅使你助人的行動。
  7. 所以除了關注點的所在之外,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去主動踏出那關心的第一步,這也是我想分享這個演講給大家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