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網址:
心得:
許多人覺得哲學是晦澀難解的、言不及義的,又或者認為它們不過是浪費時間的文字遊戲,然而這些想法時常是建立在對哲學的誤解之上。其實哲學說穿了就是用更清晰、有條理的思考方式去看待一些我們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問題。而當我們開始這樣思考後,就會發現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例如小木偶的鼻子變化的規則,「當小木偶說謊的時候就變長,說實話的時候就變回去。」這個規則乍看之下很簡單,以致於我們不會想到它會遇上什麼困難。但如果小木偶說:「我的鼻子要變長了。」呢?這時候他的鼻子是會變長?變短?維持不變?又或者不停伸縮?
再思考「說謊」這個行為,當我們說一個人說謊,我們是說他做了什麼事?一個很直覺的回答或許會是「他說了與事實不符的話。」但是考慮一個可能的情形,如果有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誤信了並非事實的信念,而當他說出他的這個與事實不符的信念時,我們會認為他在說謊嗎?似乎不會。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我們原本對「說謊」的定義。這樣,我們會發現把說謊定義為「當S說謊,S說出了於他信念不符的話。」才會符合我們使用「說謊」這個詞時,想要指涉的意思。
又,「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當我們在一個車禍命案現場問:「這是怎麼發生的?」得到的回答是:「因為保險桿太硬。」你大概會覺得很莫名其妙。但如果是在汽車公司的工程師討論為甚麼他們出產的車特別容易撞死人時,那麼這就會是一個挺合理的答案。因此,我們發現,當我們探討原因和結果時,很多時候是在探討責任的分配。
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給我們關於「哲學家都在做什麼」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前面提到的思考不周時常出現在公共討論當中。我們時常沒有注意到我們使用的概念的複雜程度,或者沒發現我們誤解了某些詞語指涉的意思和我們理解的有誤,又或者在討論中不經意地帶入不相關的問題。這些,都很有可能讓我們的討論品質受到影響。然而,身為現代公民,我認為,由於我們每個人都分享了對公共決策的影響力,我們有義務對公共事務做出討論及思考。這之中,最困難的挑戰就是,清楚地傳達自己的想法,並理解可能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或群體的意見。這些,正是哲學思考可以帶給我們的。哲學絕對不只是象牙塔中的學問,而是和我們日常討論息息相關的學科。我相信,沒有任何討論能夠完全脫離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