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那些年 我們一起上的BBS-洪任諭(會一A 02152133 蔡宗杰)


簡介:
作者以詼諧的口吻敘述當年如何從一個連電腦都未曾見過的高中生,最後竟寫出曾幾何時是每台年輕人電腦中必備的軟體—PCMan,並藉此描述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現代教育體制下多數人的方式有何不同,同時鼓勵人們重拾那被遺落在心中某個角落的夢想,趕快抓緊時間趕快去實踐。


心得:

『不會把整本英文字典都背完,才開始看英文小說;不會把整張地圖都背完,才出門旅遊。』這聽起來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我們的教育卻不是這樣,總是急著將一切事物的答案塞給學生,盡一切可能將學習過程縮到最短,達成表面上的提高學習效率,在無形中打壞了學生學習的胃口。多數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學時並不排斥任何一個科目,但到最後大學高中畢後,卻可能排斥自己所有過去曾經讀科目。

另外 ,在這樣急於教學效率的情況下,也讓學生漸漸不重視過程,因為學生根本不知道過程是快樂還是不開心的,只知道相對之下,體驗過程是要花費更多時間,而耗費太多時間會讓自己無法成為高分數的學生。在這樣的教育下,必定會使學生的思考趨於統一化,甚至放棄思考。

試想街上所有人的腦袋思考都相同的話,那還要人類做什麼呢?全部換成機器人不是更好?連休息都可以不用並且大幅降低工作錯誤的機會!一個人之所以獨特珍貴,絕不是因為他能背下整套百科全書或是整本字典,這些事情機器人絕對比多數的人都還擅長!一個人之所以珍貴獨特是因為他的思考是無可取代的,即便是雙胞胎,在同樣的家庭成長,也會對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能讓自己變得與他人不同的機會,人生的長短誰也說不定,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是否擁有一個與他人不同的思想!活出一個不一樣有特色的人生!

Pamela Meyer: 如何識破謊言者 (經一B 02151246高碩蓉)

影片:

前言:
       說謊應不應該呢? 說謊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討厭被別人欺騙,但卻又拿謊言作為自己的保護色,這樣一個矛盾的概念,使得「欺騙」這種行為永遠無法停止,於是人們開始研究破解謊言的方法。

簡介:
       人們不僅編造謊言,同時也試圖戳破別人的謊言。 謊言總是無所不在,甚至在還是幼兒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學會欺騙。對於謊言,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從何看出對方說謊"。此影片中的演講者是一位測謊家,他指出謊言是有跡可循的,透過研究歸納出說謊的徵兆,我們雖不能百分之百識破謊言,但也八九不離十。

心得:

       每個人都說過大大小小的謊,有些謊言完美無缺,有些則漏洞百出。完美無缺的謊言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真相,但它終究是謊言,無可避免的,還是會有不協調之處。高超的謊言是由無數失敗的謊言經驗累積而成,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說謊是可以自主訓練而成的。自主意識也許可以操控,然而,內在的潛意識卻是無法控制的,在心口不一的狀態下,說謊者常常會沒有意識到雖然他的嘴巴在說謊,但其實他的身體已經下意識的透漏出真相。如何看出說謊的跡象呢?舉例來說,人們在矢口否認的時候身體卻會不由自主的點頭承認。
       測謊不一定只能用在警察辦案的時候,透過此影片,市井小民也能粗略地掌握了一些說謊的徵兆,我覺得用以觀察政治人物,說不定會發現非常有趣的事情!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Sir Ken Robinson:學校扼殺了創意嗎?(會一A 02152159 黃嫆)


簡介:
學校所要教導我們的是什麼?進了學校,我們被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演講者幽默的點出目前教育制度的問題:藝文類科總是不被重視,現行的制度扼殺了許多非學業專精的天才,而學業的佼佼者成為了與現實脫節的學者專家。演講者提出了這些問題,希望大眾去想想未來的教育方式、還有教育的目的。

心得:
學校是否扼殺了創意思考,這個似乎是個從以前到現在大家不斷探討著的問題。演講者提到了科目階級制度,在每間學校,數學和語文永遠是最重要的,而藝術就常常被犧牲,儘管有人在這方面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卻總是不被重視或鼓勵。演講者舉了編舞家Gillian Lynne的例子,若不是醫生發現她所喜愛的是跳舞、若不是母親將她送到了舞蹈學校,現在就不會有那麼美麗的舞娛樂大眾。
這不只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還有部分是因為我們不敢去嘗試,而這又牽扯到了長輩對我們的教育,社會懲罰錯誤,所以我們害怕錯誤,我們怯於創新。我們依循著學校鋪給我們的道路,走向高中、大學、碩士,演講者提到了一個現在不斷發生的事,我們的學歷必須越來越高,才能得到一份工作,舉例像是現在人人都是大學生,錄取率百分之兩百。
我們想和別人不一樣,就不能只靠一張文憑,不能只單方面的吸收知識,而是要去和人討論、去激盪出不一樣的想法。上了大學,培養思辨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像最近的學運,不應受限於懶人包,應該蒐集各項資訊,得出自己的想法,別讓自己成為人云亦云的鸚鵡,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踏出自己的未來。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The danger of willful blindness(刻意無視的危險) 會一D班02152442蔡皓宇

影片連結:

簡介:主講者Margaret HeffernanGayla Benefiel的故事來和我們說明刻意無視的可怕,讓我們知道人們為什麼不願意去知道真相,並且讚賞那些敢勇敢指出問題去面對問題的普通人,因為他們不害怕成為反對者,依然挺生站出來揭露真相.

心得:無視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卻是無時無刻都發生在我們生活遭周,沒有人敢跳出來指出問題所在.指出真相,好比是霸凌,明明知道欺負同學的人是誰,但沒人敢說出來,因為大家太害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當一個議題裡面有問題,即使大家都知道有問題,但因為支持的人佔大多數,所以其他人選擇沉默,因為沒有人想成為反對者.成為那個和大家不一樣的人,可是當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卻沒有人敢勇敢地指出來時,那這個世界到最後到底會變成怎樣,人們太害怕知道真相,太害怕真相導致我們不敢去面對,即使我們不去面對問題依然還是在那裏,在一個這麼自由的時代,沒人有權力阻止你怎麼發表你的意見,那我們怎不好好使用這得來不易的自由,來發表我們的意見,勇敢地指出自己所認為的問題,不要害怕成為反對者,因為真相是要需要時間去證明的,即使最後我們是錯的,但重要的是我們讓了人們去面對了問題,而不是逃避.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哲學星期五@台北】─「他者的想像─香港、台灣、中國」(哲學一 02113055 林宏澤)

影片連結:

簡介:
  1. 臺灣、香港、大陸,這三者似乎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卻又無法擺脫對方的影響。而我們又要怎麼理解生活在那上面的人們、發生的事呢?
  2. 演講者以個人經驗出發,講述她身為大陸人,在接觸香港及台灣後,觀點、心態的改變和心得。她也由此提醒我們,我們對於沒有親自接觸的地方,常會抱有許多刻板印象式的、不那麼恰當的想法。她並建議,做到以下幾點更能對它們有正確的認知:小心過於美好或糟糕的簡化想像、以開放的心態聽不同的立場、積極和他人互動,拓展視野等等。

心得:
  1. 雖然這個演講說的是臺灣、香港和大陸間的關係,但我認為其中所談不只適用於國與國(地區與地區),更也可以適用于和不同的團體、組織或未曾有過深入接觸的人群間的互動。在一個現代的公民社會,我們免不了要和不同的人接觸,許多可能原本不甚熟悉,或甚至和你原有的立場相衝突。這時,知道如何了解、想像他們,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像演講者提到的,她在來到臺灣前,就已經對臺灣有了某些想像,我們時常在真正接觸某些社群前,便由於某些不全面的資訊,而對它們有些並不一定符合事實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是很有可能妨礙我們在真正接觸後的客觀評價的,也正是如此,持有開放的心態、願意去聽別人在說些什麼才這麼重要。
  2. 至於拓展視野,則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抱有過度簡化的想像。看多了,知道原來事情並不如你原先想像的這麼簡單後,一開始就做出武斷的評價的可能也會少許多吧。

Ethan Zuckerman: Listening to global voices(會一C 02152356 謝家欣)

影片連結:

簡介:
在這個以全球化為趨勢的世界中,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接觸各國時事的機會應是愈來愈頻繁且容易的,但是演講人Ethan Zuckerman卻擁有不同的看法。縱使網際網路、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如今,新聞媒體卻常常只報導國內新聞而非國際新聞,國際新聞在所有新聞中佔的比例甚至不如從前。現今科技發達,人們能夠自由且迅速地加入各式各樣跨越國家級別的網路社群,但在社群中卻往往盲目地追隨朋友們熱烈討論的議題、人云亦云,完全不去查證該議題的來源以及當下最盛行的說法正確與否,就算自己在網路上得到的訊息錯得離譜也毫不知情。Ethan Zuckerman希望人們能夠充分利用網路的便捷性並且跳脫自己的舒適圈、多接觸了解各族群甚至是各個國家正在發生的大小事,而非只關注生活周邊大眾所注目的議題。

心得:

雖然整場演講著重於檢討美國的網路社群與新聞媒體,但是反觀台灣,這一些情形依舊是很常見的。台灣的新聞大多只注重國內議題,相同議題的新聞可以連續播出好幾個星期;雖然專門報導新聞的電視頻道比比皆是,每一個新聞台播出的內容卻都大同小異,同一段新聞內容甚至可以在同一天之內重複播出數次。而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加入許多跨越國界的社群,像臉書、推特等等,我們與各國文化接觸的機會應該會比以前來的多,但是在使用這些社群網站聊天或是瀏覽時事的時候,我們聊天或關注的對象通常是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審視一件事的角度也常常只是經由周圍人們的觀點,我們並沒有因為資訊的發達而獲得來自更多不同群體的想法。當今社會,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一昧抱怨全球化即將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是要多注意國際趨勢、了解不同的思想看法並從中找出應對之策,不被全球化的巨浪淹沒。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Mick Cornett:How an obese town lost a million pounds



(企一D   曾琨學)

簡介:這是一位奧克拉荷馬市長的演說,演講內容包含市長如何讓一個充滿肥胖人口的都市減肥成功,並且使城市人民生活得更健康

演說影片:http://www.ted.com/talks/mick_cornett_how_an_obese_town_lost_a_million_pounds


心得: 健康對每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 現代人生活習慣造成肥胖,肥胖則導致許多疾病而都市的快節奏生活,以車為主的馬路設計,和繁忙的工作壓力使人們忽視自己的健康奧克拉荷馬市的市長善盡了市長的職責,建造了以人為主的道路,推廣瘦身運動,將健康的生活型態融入都市,使人們意識到自身的肥胖和健康的重要性,並且從自身做起,這些也正是台灣都市人民所需要的! 促進公共生活的第一步我想就是讓每個人都有健康的
身體,接著去做更多幫助社會的事
                         


Amy Cuddy : 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日一C 02122318 吳美儀〉


簡介:
肢體語言影響著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同時它也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表示「有力的姿勢」--以一個自信的方式站著,即使我們不感到自信--他們­也能夠影響我們腦內的睾丸酮和可的松含量,甚至可以爆發性地推動我們成功的機會。

心得:
  
  公開演講或是面試、口試所帶來的恐懼在很多人心中是很難克服的。在一個英國的研究裡,女性前20害怕的事物中除了「失去親人」和「被活埋」以外「在公共場合演講」位居第三,甚至比第四名的「死亡」來的可怕。許多人常常因為怯場而無法好好展現自己的能力,錯失了被錄取的機會,或是因為上台緊張腦袋突然一片空白。我也是那長期遭受困擾的其中之一,在看這段演講得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被了解,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好像也能戰勝那樣的恐懼了。你不可能一直逃避這樣的事情,因為在人生中有大大小小這樣的場合等著你,希望大家可以試試這個方法,然後面對你的恐懼。一位知名台灣舞者許芳宜也曾說過:「我會學習假裝勇敢,然後在假裝勇敢的過程裡面,我試著學習勇敢。」
Don't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        ---A­my Cuddy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Arunachalam Muruganantham: 我如何開始一場衛生棉革命?(中一A 02111153 賴亦萱)

簡介:


  在南印度鄉下地方,一個沒受過高等教育的窮男子Arunachalam Muruganantham,有天發現自己老婆月經來了不用衛生棉,卻重複使用著沒有充分消毒過、又老又髒的破棉布應付。他很訝異的問為什麼?老婆說買不起。這時他才發現這玩意雖然薄薄一片,要價之高根本無法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並決定到村中招募試用者。才發現印度鄉下一般民風保守,沒人好意思加入。他就自己帶起血淋淋的人造子宮,穿著自己開發的衛生棉,到處行走、跑步、騎車地模擬使用。全村的人都認為他瘋了,認識的人裝作不認識,他老婆受不了離他而去,連他自己媽媽都被嚇跑了。最後村人認為他被妖魔附身,把他趕離了村莊。但他沒有因此放棄,終於在四年半後,成功開發出能廉價製作衛生棉的程序。

心得:
   在這個演講裡頭,我看到了一位窮男子缺乏資金、家人的支持,在鄉下保守社會的強烈反對之下,仍然有勇氣去持續自己的研究。最後成功的將器械設計展示給印度科技協會,打敗了眾多國際企業,並且拿到了首獎。總統親手頒獎給他。他一夜之間成為媒體焦點,老婆也回來了。媽媽跟村人也重新接納他了。但他卻不把這項研究成果變成專利,或用來當作生財工具。他的目標則不只是製造衛生棉,還有的是要能為鄉下女性製造工作機會。透過這項任務,他的商品現在正和國際企業抗爭。所有程序跟機器的設計都是儘量精簡單純,好讓這些經手的女性能夠自給自足的操作、維修。他的堅持,最後也為他得到了印度管理學院的客座教授、客座講師的頭銜。其實不需要賺大錢,才有辦法做善事,一切對與錯的評斷,在最後你所付出的心血都會有所回應。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Amanda Palmer-The art of asking (貿一B 02154233 莊芷瑄)

         亞曼達帕默爾,是一位樂團表演者。一開始,她兼職活體雕像來維持的基本生活,雖然過程中因為一些人的惡言和鄙視讓她覺得挫折和失望,但後來發現,作為活體雕像所得來的經驗讓她在表演的路上受益良多。她將尋求幫助成為一種藝術,藉著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和心靈的溝通,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之間,她除了得到幫助也和那些想共同參與的人們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精采的即興表演和巡迴演出。這一路上,讓她學習到也體會到許多,她將所有的相處模式建立在信任上,因為如此,她得到許多人的肯定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能認識她們也願意付出時間、金錢給予她們所需要的幫助。
        
心得:
        亞曼達在演講時說:「我一直認為,其實當一個沙發客和人群衝浪基本上是一樣的。你墜落到觀眾群裡,你們互相信任對方。」雖然請求表面看起來是一個不平等的付出與獲得,但實際上,若你身為當事人,你會發現其實這是公平的,那種無形的報答,有時候是要用你的眼睛、耳朵、內心去體會。
        從小到大,甚至是在未來的職場上,我們總是需要借助他人的一點力量來完成我們的目標或夢想。當我們接受他人幫助的時候,如果我們也能給予一些回饋,這樣人們也會很樂意再幫你一次。而這些回饋可能是一杯咖啡、一個微笑或一個眼神。當人們感受到你的真誠,心理上的滿足遠遠超過表面上我們所看到實質的給予。或許你說你不需要別人的幫忙,但你也就無法體會亞曼達所說的,彼此心靈交會所帶來的感動。

Kelly McGonigal: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貿一B 02154233 莊芷瑄)

影片連結:

簡介:
         Kelly McGonigal是一位心理學家。從前,她認為壓力對人們來說有負面影響,但現在她有了不同的看法。當我們相信壓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它才會真正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反之,如果我們正向的面對它,壓力對我們身體反而是有益的。
其中,催產素是一種隨壓力而生的賀爾蒙,它能夠使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相處、接觸。一方面,它除了讓我們更能聆聽或幫助身邊的朋友、家人,同時也讓我們能把心裡所受到的壓力慢慢紓解。片中,說明了很多我們該如何正視壓力,而壓力又帶給我們那些好處。

心得:
         這段影片內容和之前我對壓力的看法大相逕庭。如果我們能好好駕馭它,對我們來說其實是有幫助的。不論是被動或是主動關心別人,它的確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同時也減低了心理上所受的壓力。對於壓力,我們怎麼想跟我們怎麼看待,可以改變我們經歷壓力的方式。所以我認為,重點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給了它什麼樣定義,若能正面看待它,我們就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減低對我們自己的傷害。

Patricia Ryan:別堅持說英語! 〈微生物學系 02134035 陳欣妤〉

影片連結:
  
簡介: 
資深英語老師Patricia Ryan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英語無庸置疑是全球性的語言,但英語的獨佔性,是否阻礙了其他語言傳播創意的機會?這是一場捍衛翻譯和分享想法的熱情演說。

心得:
在這個年代,沒有英文、不會英文在考試時很吃虧連帶升學也都有困難甚至在未來就職也很吃虧。因為這樣的理由,所以現在的小孩從小就在學習英語導致連自己的母語比英語還差〈例如: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這樣的問題出現後,我們又要再從新思考這樣的現象是對的嗎?這樣的情況讓國與國之間的語言越來越相似,甚至於英語的使用已經比自己國家的語言更廣泛,這樣的狀況讓全球的各式各樣的語言逐漸減少。當自己連母語都不懂得如何使用,卻知道如何運用英語,這樣的情形我覺得我們會逐漸失去自己國家的獨特性和認同感。我們依然可以繼續學習英文,但是是否也要思考一下它的重要性真的取代了母語嗎?!我覺得不是,雖然英語已成為全球最通用的語言,但是我認為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自己國家的母語,並且我們要持續地去維護它和延續它。

找一條回家的路:賴佩霞 (微生物學系 02134035 陳欣妤)

影片連結:

簡介:
賴佩霞在台灣是知名身心靈導師、歌手、主持人、攝影家。心靈修行面對波折痛苦惟她的命運波折極多,前半生活得很痛苦,先是面對被父親遺棄的現實;在強勢母親的影子下成長,越愛對方卻越多衝突;滿懷歡欣地結婚並告別歌壇,卻換來老公劈腿、小三介入婚姻……在痛苦中,她因緣際會地踏上了心靈的修行之路。20年來,她練習靜心、漸漸覺醒,勇敢地回頭面對遺棄她的父親,平靜地與相依為命多年、深愛的母親和解,學會了與另一半相處,給孩子一個溢滿愛的家。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也回到生命源頭,回到本心,回到一直尋找的自己一個心靈平靜無比的“家”。

心得:
 『找一條回家的路』不是指實質上去找一條路回家,而是指在心靈上去尋求一條路去『認同和愛』家人以及自己。在這一場演講中,述說了現在的我們與父母親之間的溝通、態度、情緒........等問題,並且指引我們一個方向去面對這一個問題,而且演講者本身也舉自己的例子來向聽眾說。我覺得就是因為演講者本身經歷過這樣的問題,才會讓我們這群聽眾更加感同身受和認同。演講者也說了:『找一條回家的路很難,但你別無選擇。』『只有先認同和愛家人,你才會懂得愛自己。』我也很認同這些話,因為現在的我們與父母親之間的爭吵很頻繁,導致家人之間的氣氛僵化並且無法各退其一步以求和平,在這種情況下你難以去認同和愛自己最親近的人,那你就更難去認同和愛自己。所以我覺得這一場演講讓我們去思考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且讓我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個獨一無二的家的路。

Vicki Arroyo: Let's prepare for our new climate(企一B 02153245 劉力銘)


簡介:
氣候變遷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家,我們的社區, 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了要對抗這些天然災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應該要如何準備和適應?該如何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氣候變遷?而這些改變將會影響我們的家園,甚至地球。

心得:
氣候變遷正在劇烈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環境,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改變它呢?除了適應氣候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之外,我們還可以試著減緩造成氣候變遷快速的原因,有很多的方法是我們平常就能做到的,而且十分的容易,像是隨手關燈,或是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等等方法。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力量渺小而不去行動,只要大家願意改變,相信眾多的改變加起來,還是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變化。就像演講者最後說「解決氣候變遷沒有速解法,也沒有絕對解,我們只能在行動中學習,但開始做就是好的開始。」只要開始做就對了。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Les Brown:實現,夢想(中一B 02111231 謝翰哲)

前言: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演講,主講人Les Brown不拐彎抹角,直指核心:為何你不去成就你的夢想?不去充實自己?不去成為自己?他提出自己的觀點,以自身親身經歷與想法來激勵眾人。

影片連結:

心得:
賈伯斯、麥克傑克森、嚴長壽......,這些閃閃發亮的人們被世人所崇敬著,望著他們光鮮亮麗的光芒而羨慕,但誰能真正感同身受他們成長的過程,他們都是願意相信自己的人,都是應歷過努難的人,都是相信著自己心中所構築的「夢想」。

夢想,是個簡單且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詞彙,但有多少人有那個勇氣去實踐?有那個毅力去實踐?這本來就是一個荊棘佈滿的道路,行走的時候完全不會有人理會你受了多少傷跌倒了多少次,別人不會想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既然如此,為何這個詞彙還是如此誘人,因為他就是「自己」的代名詞。

你可能想成為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但卻走上與之相反的道路,只因為害怕失敗?因為失敗之後有可能一無所有。因此我們循著他人安排好的安穩柏油路行走,用盡一切的心力成為一份安穩的工作,頭銜可能是公務員或是上班族,然後直到老死。世界彷彿一個罐頭工廠,每個人都是同樣個規格、同樣的內容物,蓋上同樣的印章。

那麼,「你」在哪裡?

如同我們花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去熟悉別人,卻不浪費一秒鐘來認識自己,自己成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陌生人。其實只要靜下來花幾秒鐘問自己:現在做的事,真的是自己喜歡的嗎?如果啞口無言,我想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像是天上的繁星,就算只是天上一個個發亮的點,卻都有各自的名字。

「你永遠無法變成最強的模仿者,但你可以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演講中Les Brown是這麼說的,努力成為自己就是邁向夢想的第一步,縱使全世界都不相信你,也得相信自己,至死不渝:所以賈柏斯在車庫成立了公司,麥克傑克森被家暴也要唱歌,嚴長壽下班後也要繼續工作。

我想,實現夢想或許並不等於世俗所謂的成功,他不過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附加產物,就算無法得到,自己也一樣快樂。

Amy Cuddy: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 (日一A 02122111 沈湘)


簡介:肢體語言會透露出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艾米卡蒂認為動作總是很放開、很伸展自己的人往往會比較自信、有權力;而盡量把自己身體縮在一起、摸脖子則是相對比較沒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艾米卡蒂鼓勵可以試著從「冒充」自信的肢體而動作開始做起,從假裝到真的融入自己,這或許能夠影響未來的道路。



心得:一開始的影片中艾米卡蒂請觀眾看一下自己的坐姿,然後嘗試改變動作維持兩分鐘,賣了一個關子也和底下的人有了互動,我也照著變換了動作。她講到肢體語言的重要,它可以是溝通、互動,從某些動作也許能揣測想表達的意思,或是給人的感覺,就像當你對面的人正在和你說話,是聚精會神的聽或是漫不經心,其實很容易就會從坐姿或是手邊的動作傳遞出這樣的一個訊息給對方。

影片中,艾米卡蒂也提到了幾個有關肢體動作的實驗,我也終於懂了為何一開始要觀眾試著變換一個姿勢維持2分鐘,當一個人持續擺出一副自信的姿態,無形中他也就會變得自信起來,這就是艾米卡蒂在影片中所說的從「冒充」開始做起。你假裝你可以,這個觀念融入自己那麼你就會做到。
人與人的溝通不只是僅限於交談,還搭配了肢體語言,代表著一個人,而我覺得肢體語言跟自信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管是在職場中或是在課堂裡,適當的肢體語言是必要的,可能是一個眼神或是握手或是點頭,利用好的肢體語言來展現自己變成是一門重要的課,你怎麼做代表著你是怎麼樣的人。

Andrew McAfee: 未來的工作是什麼樣子? (經一C  02151322 江佩儒 )

簡介:
  經濟學家 Andrew McAfee 提出,未來機械人可能會搶走許多我們現有的工作。尤吉‧貝拉 Yogi Berra也說, 預測很困難, 尤其對未來的預測。所謂的新機器時代來臨,是好是壞?科技進步容許我們繼續這項驚人科技的運作, 而運作正進行中,產品產量已持續上升了一段時間, 而同一時間,價格在下降, 數量和質量不斷爆發。人型機器人開始做這些工作,那麼我們不需要做同樣的工作了, 可從苦差和勞碌工作中得到釋放。「科技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繼生命的 禮物之後,這可是上帝賜予的最大 禮物。這是一切文明、藝術、科學 之母。」 — 弗里曼‧戴森 。就長遠來看,即將來臨的經濟是注重科技而看輕勞工, 我們必須考慮 一些較為激進的干預。我們未來要如何教育下一代?


心得: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發明機器人想要解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包括:生產各項產品。未來我們的工作很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對我們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很值得我們省思,好的方面是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完成我們的夢想;壞的方面是我們很可能面臨失業,未來要何去何從。以長遠來看,這個新機器時代的假設是有機會發生的,那我們又必須如何應對。我們也拜科技所賜,讓我們現在的生活便利許多,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在進步之中,對我們都是好事,當然背後機器生產全自動化,面臨失業的問題都也是需要面對的。需要屬於地球村的大家共同努力!

Mohamed Ali: The link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errorism(會一C 吳宛柔 02152309)

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索馬利亞的演說。他說明了一些索馬利亞目前遭遇到困境,但同時,他也表示有許多人正在解決他們所遇到的難題,期盼這些努力能改變索馬利亞的未來。


心得:索馬利亞給人第一印象往往是海盜、是負面的。雖然聽他描述的他們的生活環境不是很優渥,但經過青年領導與企業家精神的高峰會之後,我想這些青年回到各自的家鄉一定能做一些對自身生活環境有所改變的事情。就像Mohamed Ali說的:我相信是他的能力讓他發現和抓住一個新機會。那是企業家精神,我相信企業家精神可以成為 對抗等待成年期最強而有力的工具。 他們能,我們也能,一個人力量雖然小,但是如果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改變甚麼的!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從洪仲丘案與《王牌大律師2》探討民意背後的多數暴力(王宥軒 02111155 中一A)


1.前言(推薦理由)

三月七日,一顆震撼彈投進台灣社會,洪案多人最終在桃園地院的判決中,以輕判6個月收場。起初,軍事檢察署依《陸海空軍刑法》「上官藉勢凌虐軍人致死罪」起訴陳毅勳等多人,這可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然而,最後桃園地院竟變更刑責為5年以下的「上官藉勢凌虐軍人罪」等罪,僅僅輕判6個月並可易科罰金,關於這點,筆者不得不說,判得實在太好了!

        相信很多人一定會以為筆者打錯了,為什麼大眾認為罪該萬死的「殺人犯們」被輕判會是好事呢?在此我們先來欣賞《王牌大律師2》中的一段影片:

※觀看影片前,你必須先知道的一些角色



劇中名字

飾演角色

演員真/藝名

古美門研介

律師 (主角)

堺雅人

真知子

律師 (因多數暴力而被毆打入院)

新垣結衣

安藤貴和

多數民眾認為的殺人魔

小雪

醍醐實

檢察官

松平健

江上順子

證人 (影片中僅出現名字)

犬山犬子




2.主文:

        欣賞完影片,相信許多人對於所謂「民意」應該有了新一步的認知。沒錯,真正的法治是不能一味順從民意的,沒證據就是沒證據,即使明知被告有罪,倘若找不到能左右戰局的證明,那法官也必須違背民意,判決被告無罪。

還是不認同嗎?那我們再來想一想。假設廢棄法律,一切都讓民意進行判決,那影片中人民認為替殺人魔安藤貴和辯護的黛律師該死,所以被毆打住院也是正確的,各位覺得這樣應該嗎?請不要說這是兩碼子事,一切都一樣!民意找不到直接證據而公認安藤是殺人魔,民意由於黛律師替安藤辯護而對她進行攻擊,這些都是民意的表現,都是成天到晚倡導絕對民主的團體所希望看見的未來,各位難得不覺得很莫名其妙嗎?

古美門研介;「只要是民意那就是對的嗎?只要把民主帶到法院,那還要司法做什麼?」雖然說法律並非萬能的,做出裁判的也一樣是人,但如果一切都讓民意決定,那法院這種形式化的地方根本存不存在也無所謂,全部都讓民眾投票來表決就好了,這樣的民主,豈是各位所樂見的?

回頭再來看看洪仲丘一案,縱然判決可能有些瑕疵,但大體而言,由於檢方找不到「確切」的證據,我們的確不能因為民眾希望而讓被告處以重刑。縱然洪家實在有他的可憐之處,但假若單依民意判決,等到十年後大家發現真正的凶手原來是戒護士(舉例),那是不是又要怪政府無能,害好人無端端地被關那麼長時間?然後在國家依法賠償時,輿論又抗議政府浪費納稅人的錢?奇怪了,造成如此局面的不正是民意嗎?

        法律是一種不健全的制度,但卻是社會上多數認為稍微能彰顯正義的手段,那當我們在執行法律時,是不是也應該遵守遊戲規則,依照證據而非民意來進行決斷呢?



3.想一想:

倘若一切全依照民意,實施所謂的絕對民主,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的?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隨堂分享

  • 以下是各週負責提供隨堂演講材料與心得的名單,請負責同學在上課當週週四下午六點前完成貼文,內容包括演講影片超連結、簡介與心得,請勿遲交。謝謝配合。

03/14    
中一B02111231謝翰哲(遲交)
日一A02122111沈 湘(缺席)
經一C02151322江佩儒                
會一C02152309吳宛柔                

03/21
中一A02111153賴亦萱                
哲學一02113055林宏澤(遲交
日一C02122318吳美儀(遲交
微生一02134035陳欣妤                

03/28
經一B02151246高碩蓉
會一A02152133蔡宗杰
企一B02153245劉力銘
貿一B02154233莊芷瑄


04/11
貿一A02154146許孟婷(未交)
企一D02153404簡均庭                
日一A02122105賴佳瑩                
中一C02111701竺晶瑩                

04/18
哲學一02113041楊紫倢
英一C02121305范賢葦
日一B02122253朱 言
經一C02151349康品柔


04/25
會一A02152129徐嘉吟
企一D02153453姚宇襄
貿一A02154121潘芊融
經一A02151103鄭 禹

第三週演說分享

以下是擬定本週供同學課堂觀賞與討論的三段影片,皆與修辭和公共生活有關,尤其是對民主政體的反思:
  1. Mark Forsyth: 什麼是 snollygoster?一堂關於政治語言的課
  2. 羅瑞.史都華:民主為什麼重要
  3. Ivan Krastev 沒有信任,民主還能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