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Adora Svitak: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德文四 99123054 張于慧)

影片連結

簡介:
華裔美籍女孩鄒奇奇(英文名Adora Svitak),2008年10月過11歲生日時,被美國媒體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被譽為神童的她認為,這個世界需要「幼稚」的思維,亦即小孩那些大膽的點子、奔放的創意,特別是他們樂­觀的態度。她說,小孩的偉大夢想值得我們高度期望,首要之務,便是大人除了願意教導小­孩,還得放下身段從小孩身上學習。

感想:
說一個人像小孩幼稚,是因為他就小孩不懂世事的孩子般做出錯誤的事情,但有些孩子卻用他們的「幼稚」來替這個社會甚至世界完成很多事,那這樣我們還能用「幼稚」來形容孩子嗎?只要一做不像「大人」的事情就會被說像「小孩」一樣「幼稚」,這只是推卸責任?孩子們擁有的獨特思考創意,是我們大人世界常常忽略的珍貴寶物。俗話常說「囝仔人有耳無嘴」,但從孩子口中說出來的是一直都是爭吵半天的大人都沒想過的事,那大人就要放下自己把自己捧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好好聽聽孩子們都在說甚麼,因為許多大人往往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甚至替他們安排了因為覺得能力不足所以只能做的事情的範圍,但想想,大人憑甚麼這樣做?口口聲聲說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但孩子們卻沒有感受到大人們把自己當「主人」看待,只是一昧地否定。看到Adora這樣的說法,讓我也重新反思「幼稚」的定義和該怎麼使用這個字眼,但最重要的是,多給孩子一點期待,多傾聽他們心中的想法,也可以和孩子們學習,要是他會怎麼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

Amy Cuddy: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英一C 02121305 范賢葦)

影片網址

簡介:
社會科學家Amy Cuddy發現肢體語言可以改變你的心理情緒,相反地心理情緒其實也影響著你的外在狀態,他鼓勵我們在面對緊張的場合時,張開雙臂擺出有力量的姿態,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你將不會膽怯,將會呈現最完美的表現。

心得:
這位社會學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的小故事,他在大學時期發生了車禍,從小被認為是資優生的他,竟然因此智商下降了兩個標準值,他甚至被告知無法完成大學學業,但他花了兩倍的時間完成大學學業,並且受到了恩師的協助,成了普林斯頓的學生,在過程中他曾沮喪想放棄,他認為自己不夠格成為普林斯頓的學生,但當他站在演講台上後,他發現他自己那一刻正在融入其中,他做到了,他確信自己是那裏的一分子了,往後在哈彿遇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學生,他鼓勵了他,那位原本坐在教室角落從來不發一語的學生,站上了舞台發表最棒的評論,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
最後他給了大家一句話「先假裝最後終將成真,持續地坐直到它內化到你的骨子裡。」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自己做不到,我們因為心理因素進而影響到外在的姿態,我們因為恐懼而讓自己縮得越來越小,把恐懼所壓抑的自己包覆的不見天日,而別人看到的只剩下那陀烏煙瘴氣令人不知所云的烏雲,到了事後才扼腕的後悔多麼可惜啊!就如同科學家所說的,緊張的時候展開雙臂,撥開那些幻想出的恐懼陰霾,呈現最真實的自己,就是別人眼中最完美的自己。

Russell Foster-千萬別浪費時間睡覺?(企三D 00153405 楊翔茜)

影片連結:

簡介:
      在這個生活步調緊湊的社會當中,時間就是金錢,不少人認為睡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甚至是一種疾病,因為在睡覺的時候,你看起來沒做任何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       神經科學家Russell Foster告訴我們,睡眠的作用絕大多數與提高效率有關,當你在睡覺時,大腦內部一系列的互動有助於新陳代謝與增強記憶。從這個角度而言,充足的睡眠可不是件奢侈的事,而是清晰思路、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方法。
心得
     Foster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我們長期以來對睡眠的各種既定印象,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睡眠對人類的重要性,使大家能夠認真看待習以為常的「睡眠」這件事。雖然一直都被教導適當的睡眠有助於思考,但總還是會為了能多做一點事,一再縮短睡眠時間。但往往熬夜過後,隔天的精神更不如前,做事效率也大大下降,導致有更多事情無法如期完成。如此只會讓自己不斷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睡也睡不飽、事情也做不好,讓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如同Foster所提「睡眠、情緒與身體健康三者是環環相扣的」,相信若能改變生活習慣、行事效率,進而提升睡眠品質,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必能將惡性循環改變為一正面循環。

Hitler Speeches set (哲學一 02113026 鍾弘宣)

影片連結 : Hitler Speeches with accurate English subtitles


簡介:
        這是一篇嚴格上說來並不是一篇完整的演講,而是一個較為片段的剪輯。但之所以我還是將這篇可能不符合規定的演講分享給大家有,是因為我認為有其重要之處,我將在心得的地方說明。
        希特勒56年的生命中,有著許多不同的評價。尤其是希特勒的種族政策,是他被世人批評也最為人所記得的一部分。但若扣除他對猶太人的屠殺,我們還記得什麼?在希特勒執政的數十年間,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再度復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靠的是什麼?希特勒有著過人的智慧,也擁有大眾望塵莫及口才,這位歷史上評價兩極的歷史人物在二戰時讓德國人被消磨殆盡的民族感再次被找回,若只論團結國家社會,他絕對是近代最值得研究的對象。

心得:
        數個月前我在報紙注意到一則新聞標題「希特勒《我的奮鬥》德國版再次遭禁」這則新聞的大意是德國巴伐利亞洲政府認為,該書並沒有改變對民眾煽動的性質。當下的我,直接想到的是:「是什麼樣的書在70多年後竟然還可以煽動人民?」而它的作者正是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在歷史上的價值與討論,我想不是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重點,而我要說的是大家或許應該更全面的去了解這位德國歷史上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都會被記錄的人物。他在短短數十年間,重振了德國人在一戰後失去的信心,讓德國重新站起並再次成為當時歐洲最強盛國家之一,他是怎麼讓人民相信他,而且是怎麼樣的演說喚醒人民對國家對民族的榮耀感?無論你認為這位德國的國家領導人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評價,他的演說都絕對值得你一看。在面臨國家危難,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一位可以激勵我們的領導人,這些問題,我想是值得我們用很長的時間去深思的。

Geoffrey Canada: Our failing schools. Enough is enough! (日一A 02122111 沈湘)


簡介:Geoffrey Canada表示美國應該要好好改善教育制度,尤其是針對一些弱勢家庭的孩子。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Geoffrey Canada認為相對的教育是否也該有所改變,不能再是把老方法套用到現代的學童身上,最重要的是有所作為而不是提出個想法卻沒有落實。

心得:Geoffrey Canada說明的雖然是美國的現象,但是台灣在教育系統上我想也是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本來隨著世代的變遷,社會就要跟著做改變,教育上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應映每個時期不同的需求,教育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不管如何,學習是做事的根本,相對於弱勢家庭,上層社會的人他們的優勢就多一點,所以就像Geoffrey Canada呼籲的,提出了一個教育的問題,我們應該要更重視他而不是什麼都沒做就這樣一年復一年Geoffrey Canada還提到了學習空窗期的部分,常常經過了一個寒假或暑假之後,上學期的就被拋到腦後了,我覺得這真的是普遍學生會產生的現象,當然也是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假期很有規劃,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遇上假期不外乎就是在家上網或是和三五好友約出門。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空窗期,我想,尤其是在大學時期,真的必須要好好規劃一個長假能夠做什麼而不是渾渾噩噩的時間就過去了。

John F. Kennedy-Civil Rights Announcement (哲學一 02113026 鍾弘宣)

影片連結 : JFK Civil Rights Act Announcement (約翰·甘迺迪-民權宣告)

 簡介 :
        1960年代的美國,國家默許下的種族歧視造成許多動蕩是甘迺迪時代最大的國內問題之一。雖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已於1954年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規定,在公立學校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是違背憲法的。然而,在很多學校,特別是在美國南部的學校,並沒有服從最高法院的相關規定。種族隔離在公車上、餐廳裡、電影院裡、廁所裡和其他一些公共場所持續著。
     1963611日,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堵住了阿拉巴馬大學教室的門以阻止兩個非洲裔學生薇薇安·馬龍·瓊斯和詹姆斯·霍德去上課,是為擋校門事件,甘迺迪對此進行了干預。華萊士在法警、副總檢察長尼古拉斯·卡岑巴赫和阿拉巴馬州國民警衛隊到來之後站到了一旁。在那一晚甘迺迪通過國家電視及廣播作了著名的講話。甘迺迪的倡導最後變成了1964年公民權益法案

心得 : 

         最近上映的電影 — 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中表面上在說Cecil Gaines這位在白宮工作了34年的非洲裔管家的一生,但實則在講述美國黑人平權的歷史。而片段中就出現了約翰.甘迺迪總統這段著名的談話……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無論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一出生就熟知的自由概念。但透過歷史,我們了解到爭取這些權力的過程有多麼艱辛,在美國這片象徵自由的土地上,我們看見了對待黑人的不自由。當年所有的公共設施都區分為白人使用和有色人種使用兩種,這種對於人種上的歧視到了1960年代依然嚴重存在於美國南部,當年許多著名的黑人不服從運動再在顯示對這些歧視的反抗,從這些歷史事件中我們應該反省這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力似乎更應該被珍視。

Angela Lee Duckworth:成功的要訣是什麽?是意志力 (日一C 02122318 吳美儀)

影片網址:


簡介:        

        Angela Lee Duckworth 辭去了一份非常成功的工作——諮詢,轉而在紐約的公立學校教七年級數學。她很快認識到­,智商不是區分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指標。在這個演講中,她闡釋了一個研究成果——"意­志力"才是成功的風向標


 心得:         

         小時後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總是勇於嚐試,就算失敗也願意一試再試,反而不感興趣的事例如唸書,一嚐到苦頭了就想放棄。所以在高中時期的我社團經營的很認真,某些學科像是歷史、公民就放棄了,我在背科方面總是沒辦法拿竅,所以考試範圍一多往往就選擇逃避、擺爛,相反地面對社團的舞蹈表演,即使肢體不協調,很多動作都做不到位,但是每天放學留下來面對鏡子練習3、4個小時,假日也不怠惰地不斷練習著,我想趨使我這樣不斷努力的動力就是講中提及的"成長形思維"吧! 即使一開始覺得很難做到整齊畫一,光是記舞步就覺得頭痛,但因為我相信我可以透過練習做到好,而且我想要做好這件事,所以就算遇到困難也不輕易放棄,我想這就是「毅力」吧! 上了大學之後,覺得自己以經很久沒有碰到想一直做下去的事了,就算突然有了但熱情也只是稍縱即逝,不在像以前一樣有追求的目標,也漸漸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直到這番演講讓我回想起來「啊!原來我也曾經像這樣努力!」心中不禁感慨。大一生活所剩不多,再繼續頹靡下去只會有更多後悔,沒有人會白白給你你想要過的人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聽了那麼多次都該覺得俗氣了,但它卻是如此真實,期許自己每天都充滿鬥志,每天都朝自己想要的人生更靠近一點。

Barry Schwartz 談選擇的癱瘓 (英一B 02121213 黃樂賢)

Barry Schwartz 講述當人類生活中的選擇性大大增加時,一部份象徵著我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所愛,然而乍看之下似乎完美,但背後龐大的選擇項目卻在我們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
第一,當我們面對「選項爆炸」,人們發現做決定變得相當的困難,必須開始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做各項的檢視,久而久之讓我們的抉擇能力癱瘓,甚至漸漸忽視去做正確的選擇。
第二,即便我們做出了唯一的決定後,因為機會成本的關係,我們開始想像其他沒有被選擇的項目有多麼吸引人,這讓我們對自己做的決定感到後悔,滿意度下降,生活得不開心。選項越多,我們越是感覺到失望。
第三,當選項增多時,人們對選項的期望提高了,在當今社會中許多人因為一開始的期望過高,然而當期望與真實拿來做比較時(即便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我們仍然容易感到不滿足與失落,甚至認為原先評估過後做出的決定是錯誤的。

心得:
Barry Schwartz舉當醫療層面為例子,描述當生活中的選項變多時,個人自主權也隨之被強調,醫生看診的情形大幅地改變。基於「病人自主權」,醫生將許多診療選項之間的利弊得失詳細地傳達給病人,而病人此時必須面臨抉擇的難題。實際上他卻是把做出選擇的重擔與責任,從一個專業人士轉移到缺乏以學知識的病人身上若將上述醫療層面的改變放在政治選舉的層面何嘗不是如此,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然而如何選擇每個人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問題背後的複雜程度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因為檢視政治人物的政績與政見這中間需要耗費心力與時間「研究」。近來服貿議題便點出了此種現象,抗爭的群眾的行為強調一種「自主權」的伸張,要求政府退回服貿重審,在旁觀望遲遲未作表態地的人深深地被周遭的訊息提供者所影響,然而媒體所傳達的訊息真真假假、「懶人包」眾說紛紜,有待檢視。要做出真知灼見的判斷,便是將服貿原文條款一字不漏地仔細檢視與思考背後的利害關係,但這項「剖析大工程」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執行上必須有相當的專業知識背景,否則將耗費許多的時間與心力。
年底的選戰將近,我們依然擁抱著選舉制度,但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機制下的我們就必須有責任花時間精力了解候選人。除非我們都對選項感到麻痺癱瘓了,漠不關心,但這樣的沉默與冷淡或隨意地選擇,其實更容易讓我們自己受傷。

Geena Rocero: Why I must come out(微生物一,02134027,黃鴻鈞)

影片連結:


簡介:
        當時裝名模Geena Rocero第一次看到自己身穿比基尼的照片時,「她認為...她已經成功了!」據她透露,當她出生時,她是一個在性別上認定的男孩,在這場演講中,Rocero將告訴我們她如何變成她從以前就認知的自己...

心得:
        我們有許多做的事和未完成的夢想想要完成,多數人卻常因為家庭、朋友、宗教......等因素而無法如願以償,而那些想法就這樣隨著時間而漸漸逝去......然而,Geena Rocero掙脫這既有的束縛,勇敢追尋自己內心最初的想法並堅定自己的信念而改變性別,很幸運的,她成功獲得家人的支持,使她更有勇氣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成為模特兒,成功得到自己所追求的。這種無畏一切並堅持自己,甚至站上台去分享自身的故事,並給予其他相同的人幫助使他們他們可以抬頭挺胸、幸福的生活,這實在是難能可貴。透過影片,也給了我應該去勇敢追夢的啟示,儘管路途艱辛,只要堅持己念,就會有成功的一天。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Daniel Goleman:Why we aren't more compassionate? (日一A 02122105 賴佳瑩)

影片連結:



簡介
「情緒智商」作者丹尼爾‧高曼問: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那麼富有同情心?

心得:
為何有時我們「會」幫助其他人呢?為何有時我們「不會」幫助其他人呢?這些問題過去的我不曾想過,而演講中丹尼爾以與異性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太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看到別人只在乎自己,沒有感受到他人的感受,這就是為何有時我們不會幫助其他人。但看到這裡我認為有其他因素是─其實我們有感受到、關心到,只是沒有勇氣去踏出那一步以至於常常事後後悔當初的猶豫。另外,丹尼爾以他自己在地鐵站的親身經歷表示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有人先跨出注意(關心)他人的第一步。以我自己為例,有一次等公車時,發現旁邊的乘客A突然站起身走到另一個乘客B旁邊,原來是乘客B的紙袋破了且其中的飲料不斷地流了出來而正不知所措,然後乘客A趕緊遞上衛生紙。我這時才注意到這件事然後趕緊將身上的塑膠袋給乘客B裝飲料杯。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去「關心」一個人─不管是藉由他人的第一步還是自己的─我們就會「自動」產生同情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讓他人甚至於自己免於無助的折磨。

Louie Schwartzbergl:Hidden miracles of the natural world

(微生物一,02134027,黃鴻鈞)



影片連結:

簡介:
        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形的美的世界,它如此微妙且細膩以至於我們無法用眼睛察覺到。為了揭露這個看不見的世界,影片製作人Louie Schwartzberg藉由高速攝影機,縮時攝影技術
及顯微鏡彎曲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TED2014,他從他最新的
作品中分享了一則精彩的3D影片─世界上不為人知的奧秘,藉
由加速、減速以及放大的手法來彰顯自然界的奇蹟。

心得:
        地球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我們置身在其中卻因為肉眼先天上的限制,以至於無法隨心所欲的觀察到這個世界的美,然而藉由影片製作人Louie Schwartzberg細膩且純熟的拍攝手法,以科技、藝術和科學的角度去拍攝這一部精采的「微電影」,帶領觀賞者進入一段精彩絕倫的「微旅行」,令我了解到原來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滿了許多看不見的微妙奇蹟,激起我們的好奇心,拓展我們的視野,使我們有動力去探索這個世界,一旦了解到生活周遭充滿了這麼多值得一睹的事物,也了解到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滿許多不同的宇宙,這將會激發我們的靈感和想像力,帶領我們發掘出更多未知的領域。

梅.埃爾-哈利勒:追尋和平是一場馬拉松(日一B 02122224 江宛庭)


簡介:在黎巴嫩,每年會有一起不同於往常暴力場景的槍響:那是貝魯特國際馬拉松賽開跑的鳴響。這場動人的演說中,馬拉松籌辦人梅.埃爾哈利勒 (May El-Khalil) 解說為什麼她深信一場 26.2 英哩的長跑賽事能夠帶來改變,讓因政治與宗教而分裂數十年的國家團結,即使那只是一年當中的一天而已。

心得:
我相信,不論是追求國家的和平、民主、經濟或環境任何一項,都會是一場艱辛的馬拉松。講者邀請黎巴嫩的民眾一同參與馬拉松,不論是什麼宗教、什麼政治立場,都可以在和平的保護傘下全力奔跑。漸漸的,人民開始把馬拉松當成追求和平與團結的舞台。我認為,當人民一同奔跑時,內心的團結感會油然而生,也會漸漸拋下成見,進而有全民一體的共識。
社運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人民同樣為了團結而跑,為了民主而跑,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更好而跑。黎巴嫩的人們積極參與馬拉松,就像我們參與各種社運一樣。人民皆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參加,也許有些人的想法異於其他人,但在參與的過程中,我們能夠交流溝通,分享意見,甚至互相支持。
最後,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在追尋某樣事物時,要付出的不只是血與汗,更不用說寶貴的時間了。而過程如同馬拉松,槍鳴一響,即使我們還看不見終點,還不知道路程有多艱辛,但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跑到終點。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可以驕傲地告訴自己:至少我全力奔跑過!

我的北韓逃亡記─李賢西(02154121 貿一A 潘芊融)

影片連結:
我的北韓逃亡記─李賢西


大綱:
  曾經,她以為自己住在世界上最棒的國家─北韓。直到90年代的一場飢荒,她從北韓逃到中國成了難民,當時年僅14歲的她,要獨自面對警察的追捕及排山倒海的壓力,開始過的躲躲藏藏的生活!這是李賢西這幾年來的內心獨白,她勇敢地說出來!

心得:
  對我來說,北韓一直是很陌生神秘的國家,不知道那裡的人民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她讓我知道自己很幸福,不用擔心自己的下一餐,不用擔心身邊的人可能會突然被逮捕。14歲離開自己的家人,後來又重回北韓協助自己的家人也逃出來,這段辛酸史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每天活在恐懼中,幾度被警察抓走,卻運氣很好的在「北韓中國國界走一回」。在這幾年,她自己工作、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環境,但她心中有一個疑問?到底她是哪一國人?南韓、中國還是北韓?她不知道要說哪一個…這個影片探討到祖國的認知,還有逃亡人心裡那份歸屬感。

許芳宜─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02154121 貿一A 潘芊融)

影片連結:


大綱:
許芳宜,一個聞名世界的台灣舞者,曾任「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獲得舞評家及觀眾無數讚賞,媒體稱呼她為「美國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的傳人」。2005年被雜誌美國《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評選為「2005年最受矚目的25位年輕舞蹈家」名單中名列第一。許芳宜代表作包括雲門舞集 <水月>中的獨舞,更是受到紐約時報舞評稱讚她的舞蹈為『彷彿可以看見靈魂的樣貌』般純粹絕美。
她功課不好,長的也不是特別漂亮,但她很喜歡跳舞,非常喜歡,因為在跳舞的時候她可以融入到舞蹈的角色裡,不用再當功課不好的許芳宜。一個人去紐約學舞,一個人練舞,努力練舞直到終於被世界看到,登上紐約時報、各大雜誌封面,但她覺得不夠因為她的登台機會依舊比別人少,所以她更努力練習。直到現在擁有自己的舞團,成為別人的老師…許芳宜在TEDxTaipei的演講『不怕和世界不一樣』,鼓勵大家用行動力去完成夢想。她希望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年輕人要『敢於作夢』,不畏懼自己和別人不同。



心得:
其實我有去聽她的中天青年論壇,那天感觸很深,她真的很努力很努力才爬到今天的位置。登台對她來說比登報重要,但在她登報的隔天卻僅得到兩場演出機會,回家後,她一直哭一直哭,但隔天早上還是帶著哭腫的雙眼,提前一個小時去舞團練舞,那一晚,她想通了!這世界上有太多不能解釋的事情了,她知道這就是現實,而弱勢的人沒有資格抱怨。她現在只有兩場表演,所以她沒有資格出錯,她要在這兩場跳到最好,讓大家因為看到許芳宜跳舞而驕傲!在紐約異地的她,遇到任何挫折也只能擦乾眼淚,自己幫助自己。每次表演、每次面對觀眾她都很緊張,但她很會假裝勇敢,而在假裝的過程中,她學會如何勇敢!在舞台上沒有人能幫你跳舞,唯一能幫你的就是自己,花比別人多的時間累積自己,堆高自己的實力!她告訴我們Dare to be different,勇敢追夢!

【TED】Why You Need to Fail 為何你需要去嘗試失敗? (TEDxPhnomPenh - Derek Sivers- )(01115250 財精二B 梁雅玟)


簡介:
Derek Sivers以實驗結果論述為何需要嘗試失敗的重要性。

心得:
  人家說「失敗,為成功之母。」Derek Sivers用實驗科學根據告訴大家失敗的重要性,讓人覺得新奇且更有說服力地相信「不斷的嘗試失敗才會成功」。
  每個人都害怕失敗,但成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平步青雲、一帆風順,假設你的人生一直這麼順利、越爬越高,我相信當嘗試到失敗的那一刻,將會是重重的一跌,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來了。所以嘗試失敗、習慣失敗的滋味絕對不是件壞事,這些失敗的經驗絕對會從絆腳石成為墊腳石。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當你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預想會失敗,那就注定只能當個失敗者了。除了敢嘗試失敗之外,信念也很重要,因為相信著自己做得到,有恆心的等待開花結果,那就真的就離成功不遠了。所以嘗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什麼都不嘗試!

【TED】我有一大堆問題...腦麻只是其一 Maysoon Zayid: I got 99 problems... palsy is just one(01115250 財精二B 梁雅玟)


簡介

"身為腦麻患者,我全身肌肉隨時都在抖動!“喜劇演員梅意森·薩依德逗趣的開場為詼諧的演講畫龍點睛。“我就像夏奇拉加上拳王阿里!”她妙語連珠,機智慧黠地帶領聽眾,緊湊穿梭在演員、阿裔美國人、人道主義者、身障維權人士的多重角色間,讓你開懷大笑。


心得:
一開始知道演說者為腦麻患者,我以為他會演說激勵人心的心路歷程,以自己的例子鼓勵大家之類的演說,但看到後面我才驚覺原來梅意森·薩依德是用扮演著一般人的角色呼籲關心種族、身障…等歧視的問題,這讓我很意外,發覺我竟然潛意識的認為殘障者的角色就只會挑戰自己不凡的生命,而無多餘心思留意其他的社會議題,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另一種的歧視嗎?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人無意間的想法也是滿傷人的。對於此事,我覺得大家應該也要和我一樣好好的自我反省。
從梅意森·薩依德的演說可以看出來,他是一位非常堅強的女性,她顯現出來的自信甚至於其他人,這讓我為她感到敬佩和感動,她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證明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她用幽默引人發笑的方士告訴大家自己遭遇到的不公平及傷害,而這些她要花多少努力才能釋懷其他人給她的傷害?她用自己的遭遇為弱勢者發聲,讓人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她不凡的精神,我覺得已經更甚於其他人了。

莊祖宜TED演講:"吃出更好的未來" ( 02122304 日一C 彭宜羚 )

簡介
很多人認為談美食是純享樂的活動,但我認為美食可以是良心事業。每一次選擇不破壞環境­的食材,就等於是為環境投一票。好的未來,可以一口一口吃出來。



心得

  1. 地球是孕育我們的母親,可隨著時代進步人們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忽略了要保護這個供養大家生活的土地。民以食為天,這不可否認,但是沒有地球沒有天人就不能生存下去。現代人們喜歡更好的生活,更刺激特別的味道,更快速更大量的精緻飲食,卻沒有想到這些快速又豐富的味道是如何變出來的,一樣的食材為什麼味道能如此不同,能一下子就變出好大的分量。首先,我覺得比起精緻但是充滿人工添加的食物,我更喜歡食物的原味。豐富的味道或許很新鮮,但那不是天然的,不屬於身體能負荷的,吃了也跟沒吃一樣,該得到的營養也得不道反而有害身體健康。
  2. 再者,像影片裡面說的,快速養出來的雞,就算是要養來吃的,也還是要尊重生命吧,讓他們活的那麼痛苦,身體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的折磨,這樣子糟蹋一個個生命,就算他們沒辦法說出自己的感受但也都是一條條生命啊。這樣子做出來的食物,既不健康也不道德,一點點都不想吃到,自己以後如果能自己買食材,會慎選,大家都有這樣的環保意識,這樣養動物或是種其他食材的人也會更少一些吧。

尼爾.蓋曼為2012年藝術大學畢業生演講 (日一B 02122253 朱言)


簡介:


關於這場演講(來源World News.com)

尼爾.蓋曼為2012年藝術大學畢業生所做的演講為2012年最佳畢業演講之一。這是­每一位藝術家及有志於創作和希望成功者都該看的影片。他勉勵畢業生創作美妙的藝術。



心得

尼爾蓋曼講述他的成名歷程,整篇演講的核心在於告訴未來的藝術家們,創作藝術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不論成名是否,不論人生中有何種境遇,堅持作自己想作的事情,終有一天會跳脫問題,進入解答。
他鼓勵我們跳脫邊界和框架,如果你正在嘗試一件不知是否有前人走過的路,那是再好不過的!因為這樣就不會被前人所訂定的條件綁住。
我覺得尼爾蓋曼傳達了一個現今社會非常需要的成功哲學,那就是我們要走出傳統所定義的成功:賺很多錢、擁有聲望。  尤其是藝術家,在電影《三個傻瓜》中,主角有一句名言「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跟隨」 在尼爾蓋曼的意思中,就是「創造美妙的故事(Make Good Art)」  在順境中,在逆境中都要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不管是做怎麼樣的藝術形式,用你獨一無二的方法,將藝術帶到這世界來吧
他還提醒了一件事,那就是少一點擔憂,多一點享受,在他成名的過程中,金‧史蒂芬曾經給他一個忠告,那是講者覺得一生中最受用的:你應該享受創作的過程。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都應該多享受當下,多珍惜眼前的人,因為當下過去了就不在復返;而我們眼前的人,他們就珍貴在茫茫人海中能和我們相遇。

二十歲的你應該明白的事 Meg Jay - Why 30 is not the new 20 三十歲才不是新的二十歲( 02122304 日一C 彭宜羚 )


簡介:日復一日地,聰明、有趣的二十世代,如同你們或你們的子女,前來我辦公室說類似以下的­­話:「我知道我男友不適合我,但這段感情不能當真,只是打發時間罷了。」或是,「每­個­人都說,我只要在30歲前展開事業就沒問題。」

但之後他們開始這麼說:「我的二十世代即將結束,卻一事無成,我最好從大學畢業那天就­­開始投履歷表。」


然後他們開始這麼說:「二十世代的約會就像玩大風吹,大家四處遊蕩、樂在其中,但30­­歲左右音樂逐漸停止,大家開始就座。我不想成為唯一站著的人,因此有時我覺得和丈夫­結­婚,只因為他是30歲時離我最近的椅子。」

心得:雖然我還沒來到20世代,但那感覺也只是不久後的將來。我感覺現在的我就像在大海上漫無目的飄著的小船,沒有人給我方向,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方向,所以選了這場演講來看,他讓我知道了重要的觀念,不要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那樣我不會進步,也沒有機會認識新的人。給自己多一點機會,不要想是滿足於待在溫室當一朵小花,希望自己能走出溫室開出不怎麼美麗但是很堅強的花朵。好好珍惜我的20世代而不是認為人生的路還很長可以盡情玩樂,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好的基礎,儘管還不知道明確的方向但是也算是為我點了盞明燈,我想我可以努力突破原本的交友圈去建立新的人脈認識新的人。

Graham Hill : Less stuff, more happiness 少分物欲,多分快樂 (中一C 02111701 竺晶瑩)

演講鏈接:

簡介:

當這個世界日益被膨脹的物欲包圍的時候,Graham Hill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化生活,從而達到更快樂的境界嗎?他舉例說明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並且提出三個技巧來精簡你的生活。

心得:
金庸曾言「擁有便是負擔」,與Graham Hill的這段演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前者透著幾分禪意,後者則用美國人簡潔直接的語氣直達中心——是時候簡化你的生活了。
“Editing: the skill of this century” 是此次演講的結論性語句。剪輯,屬於這個世紀的技能。很久以來,我們似乎只懂得占有,而忽略刪除。於是,生活越來越複雜,信用卡帳單不斷拉長,全球環境持續惡劣,而人類的幸福感依然徘徊在低水平線上。究竟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全因為人性的不滿足。
當我們懂得欣賞極簡主義的精神時,“Edited Life”才真正得到了實踐。毫無疑問,我同樣堅信,「簡化」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因為,你在懂得放棄的藝術後,會得到更多。